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河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节约 > > 内容

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通知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26 09:14:44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农业局:
《河南省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二○一三年一月三十一日



河南省“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  南  省  农  业  厅
二〇一三年一月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富含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一种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长期以来是农村居民主要生活燃料、大牲畜饲料和有机肥料。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加上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性差等原因,开始出现了季节性、地区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
为推进秸秆规模化、产业化利用,尽快形成秸秆利用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彻底解决秸秆随意焚烧和污染环境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印发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09]378号)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的基本情况

(一)秸秆资源分布情况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2010年全省共产生各类秸秆资源8537.62万吨。全省秸秆产生类型有一定的地域一致性,南阳、周口、驻马店、商丘、新乡、安阳、许昌、濮阳、焦作、洛阳、郑州、漯河、平顶山、鹤壁、三门峡、济源等16地市秸秆类型以小麦、玉米为主,开封市秸秆类型以小麦、瓜菜、玉米为主,位于豫南的信阳市秸秆类型以水稻、小麦为主。
从秸秆资源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南阳市和周口市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秸秆产生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其产生量占全省的比重都在12%以上;其次驻马店市、商丘市、信阳市、新乡市、安阳市秸秆资源总量都达到500万吨以上,其产生量占全省的比重在12%—6%之间,其它地区秸秆产生量占全省的比重在6%以下。
从秸秆类型看,类型多样但以小麦、玉米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4.7%和25.9%,其次花生、水稻分别占9.8%和6.5%。
根据《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到2015年我省粮食核心区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1250亿斤,再加上经济作物秸秆产生量,到2015年全省产生的各类秸秆资源总量约为9600万吨。

(二)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我省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从政策引导、宣传教育、执法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坚持一手抓秸秆禁烧执法,一手抓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技术,加快发展秸秆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秸秆发电等秸秆能源利用,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创新水平加速提升,示范试点成效明显。
1、秸秆利用分布情况。2010年,全省共综合利用各类秸秆 5913.04万吨,利用率达70.08%。从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看,鹤壁市、濮阳市、安阳、许昌、漯河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较高,达到90%以上;其次为平顶山、新乡、济源、郑州、商丘、开封、洛阳、周口等地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在70%以上;三门峡市、南阳秸秆综合利用率在60%以上;驻马店、焦作、信阳4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在60%以下。
2、秸秆利用种类情况。2010年,我省各类秸秆产生利用情况见表1。全省小麦、玉米、花生秸秆综合利用率较高,都达到了70%以上,而水稻等其它类型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则相对较低。
表1  2010年我省各类秸秆利用情况
类别  秸秆产生量    (万吨) 利用量
 (万吨)
剩余量 
(万吨)
秸秆综合利用率
小麦 3897.98  2771.51  1126.47  71.66%
玉米 2394.77  1762.18  632.59  73.58%
水稻 485.93  313.67  172.26  64.55%
棉花 147.15  102.72  44.43  69.81%
花生 340.80  275.38  65.42  80.80%
其它 1270.99 737.58 533.41 58.03%

3、秸秆利用方式。我省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有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等。其中小麦、玉米秸秆以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水稻秸秆以饲料化、原料化利用为主;棉花秸秆以能源化利用为主;花生、薯类秸秆以饲料化利用为主;大豆秸秆以饲料化、能源化利用为主。各类利用方式情况见表2。
表2  2010年我省各类秸秆利用方式情况
利用方式 利用量(万吨) 占秸秆总利用量比例 占秸秆总产生量比例
肥料化利用 2876.77 47.79% 33.50%
饲料化利用 1968.61 32.94% 23.09%
能源化利用 400.31 6.60% 4.63%
原料化利用 515.35 8.54% 5.99%
基料化及其他利用方式 242.00 4.13% 2.87%

(三)当前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步伐逐步加快,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秸秆收集储运体系不完善。由于农作物秸秆密度较低且季节性较强,加上我省收割机、打捆机等配套设施缺乏,收集储运成本高,给秸秆的收集、储运带来很大困难,秸秆收储体系难以全面建立,致使秸秆资源化和商品化程度低,制约着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二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我省除银鸽、新亚等造纸企业秸秆综合利用形成较大规模外,其他秸秆综合利用生产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省内已建设的20多处秸秆热解气化站,由于建设规模较小,技术服务不到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多数处于亏损状态,部分已停产。大型牛羊养殖场数量较少,规模养殖比重低。三是关键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研发推广。秸秆饲料消化率低、秸秆气化焦油处理、秸秆清洁制浆技术、先进秸秆收集处理机械设备等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秸秆乙醇产业化技术尚没有推广,制约着秸秆利用率和利用层次的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骨干较少,部分秸秆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效果较差。四是秸秆综合利用投入不足。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短期投资大,长期见效益的工程。尽管我省出台了一些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相应补贴较少或扶持政策滞后,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探索中原经济区实现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与打造粮食核心区、建设全国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创建国家先进生物质能化示范省结合起来,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主线,以扩大秸秆利用规模和提高秸秆利用效益为核心,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和肥料化、能源化,兼顾秸秆原料化和基料化,完善收储体系,加强分类指导,逐步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产业化利用,带动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二)基本原则

禁疏结合,以用为主。加大对秸秆禁烧监管力度,在研究制定鼓励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和企业积极性的同时,对现有的秸秆综合利用单项技术进行归纳、梳理,坚持秸秆还田利用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引导农民自行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培育秸秆综合开发利用载体。
农业优先,多元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结合各地种植业、养殖业的现状和特点,优先发展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等农业利用方式。在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统筹兼顾、合理引导秸秆能源化、工业化等综合利用,不断拓展利用领域,提高利用效益。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我省种植业、养殖业的现状和特点,以及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选择适宜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在优先满足农业利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秸秆乙醇及相关化工产品,合理引导秸秆成型燃烧、秸秆气化、工业利用等方式,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
依靠科技,强化支撑。整合资源、集成力量,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集成,努力突破关键技术性难题。加强技术示范,建立不同类型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和科技示范基地,以点带面,系统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市场导向,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落实国家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出台地方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三)总体部署

“十二五”期间,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的总体部署是:建立一个体系,强化两大支撑,实现三个转变,合理规划四大区域布局,推进五种利用方式,实施七大重点工程。
建立一个体系:围绕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和服务等不同环节,全面建立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收储管理体系。
强化两大支撑: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的配套产业支撑和技术支撑,提高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的档次和水平。
实现三个转变:在思想认识上,实现秸秆是农业废弃物到重要的资源的转变;在利用方式上,实现秸秆从简单、单向利用向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转变;在利用机制上,实现秸秆从分散的自给自足利用向集中、大规模的产业化、商品化利用的转变。
合理规划四大区域布局: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条件和粮食、畜牧业发展要求,将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类型划分为城郊经济发达地区、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豫西旱作农业区、山区及丘陵地带等四个区域,根据各区特点对秸秆利用方式实施分类指导。
推进五种利用方式:围绕农作物秸秆优势资源,把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作为主要的利用方式。通过秸秆肥料化推动生态农业发展,通过饲料化促进畜牧业发展,通过能源化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通过原料化、基料化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实施七大重点示范工程:围绕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组织实施秸秆收储体系建设、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生物转化食用菌、秸秆综合利用装备产业化等八大示范工程和一批重点项目,以点带面地推动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目标及指标体系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面落实秸秆禁烧政策;展开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布局,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收储管理体系。突破秸秆资源利用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建立比较完善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收储管理体系,能够满足产业化开发利用需求;基本实现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形成布局合理、规模经营、高效利用的秸秆产业化利用格局。玉米、小麦等重点秸秆资源利用率稳步提高。到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
2.指标体系



表3  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指标体系
年份目标
利用指标
2010年现状 2015年目标
综合利用率(%) 70.08 85



小麦(%)
玉米(%)
水稻(%)
花生(%)
其它(%)
71.66
73.58
64.55
80.80
58.03
87
88
82
89
52



肥料化(%)
饲料化(%)
能源化(%)
原料化(%)
基料化等(%)
33.50
23.09
4.63
5.99
2.87
30
26
17
7
5
指标体系中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为秸秆一次性利用方式占秸秆产生总量的比例。其中,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利用后,可通过过腹还田、过池(沼气池)还田、醇肥还田等秸秆二次利用,秸秆最终还田比例可达到55%。
图1  秸秆利用不同方式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根据全省秸秆资源的类型、分布特点,重点围绕粮食主产区,突出抓好主要利用方式,着力解决占秸秆总量70%以上的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

(一)推进秸秆“五化”利用

1.大力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
围绕建设畜牧大省,把秸秆饲料化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环节,重点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大力推进秸秆饲料深加工和高效利用,促进全省畜牧业发展。到2015年,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率达到26%。
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和揉搓丝化。针对我省两熟或多熟的作物耕作制度,大力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把种植业产业链延伸到畜牧养殖业,在产业链延伸中增加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推广揉搓丝化技术和玉米活秆成熟技术,扩大养殖业青饲料的来源,积极开展秸秆揉搓揉丝接卸的引进、研发和示范。
秸秆饲料深加工。主要为秸秆压块饲料、秸秆颗粒饲料。秸秆压块饲料主要经过切、揉、粉碎和添加营养剂等工序,再由秸秆饲料压块机直接生产出块状饲料。秸秆颗粒饲料加工需把秸秆经过氨化、碱化、熟化后再制成品质一致的颗粒饲料。近期在全省建立秸秆饲料生产示范点,扶持发展一批秸秆饲料出口加工企业,促进秸秆饲料生产的产业化开发。到2015年,全省秸秆饲料加工量增加到400万吨。

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工程
● 秸秆青贮、氨化、微贮饲料
建设内容:建设年产10万吨青贮饲料示范项目40个、年产10万吨氨化微贮饲料示范项目20个。
工程布局:示范项目先期规划布局在养殖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和肉牛、奶牛优势集聚区及产业化集群地区,到2015年,主要布局在沿黄奶业示范带和豫东、豫西南奶源基地,以及以商丘、周口、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为主的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化和高档肉牛开发规划区域。
● 秸秆饲料深加工
建设内容:建设年产10万吨压块饲料示范项目20个,年产10万吨颗粒饲料示范项目20个。
工程布局:示范项目先期规划布局在养殖业较为发达,玉米秸秆、花生秸秆综合产量较大的地区,到2015年,主要布局在以商丘、周口、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为主的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带,高档肉牛开发规划区域。
2.提升秸秆肥料化利用层次。秸秆肥料化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最经济、最现实的方式和途径,规划期我省秸秆肥料化利用的主要任务是:继续保持较高的秸秆肥料化水平,稳定机械化粉碎还田,优先发展秸秆堆肥还田、过腹还田、醇肥还田,探索秸秆反应堆技术,推动全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到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中肥料化率达到30%。
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机械化粉碎还田主要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收割或粉碎后,翻埋或覆盖还田。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是目前我省平原地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普遍采用的还田方式,今后要继续加大秸秆还田机械的研究力度,提高秸秆收获还田、秸秆留茬还田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对小麦、玉米、水稻等秸秆还田机械的研发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还田机械技术,促进我省水田及旱地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秸秆堆肥还田。堆肥还田主要是在田间地头挖积肥凼,将农作物秸秆堆成垛,添加适量的家畜粪尿或污泥等,调整碳氮比和水分,或者添加菌种和酶,使秸秆发酵生成有机肥。秸秆堆肥还田是目前我省丘陵山区秸秆还田普遍采用的方式,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稻草秸秆等都可采取堆肥还田技术,采用的堆肥还田技术主要为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是我省广大农村消化剩余农作物秸秆的较好技术方法。快速腐熟还田技术腐熟快、肥效高,应在今后的发展中大力推广应用。
秸秆过腹还田。秸秆过腹还田是对秸秆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制成饲料,饲喂牛、马、羊等大牲畜,并将其粪便还田。秸秆过腹还田是目前我省畜禽养殖集中区秸秆还田普遍采用的方式,多种秸秆均可实施过腹还田,秸秆饲喂牛、羊、马等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既可以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又能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是秸秆资源二次利用的重要方式。
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生物反应堆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反应堆进行发酵生产CO2,对农作物进行气体施肥,技术方便简单,运行成本低廉,增产增收效果明显,适用于温室大棚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是今后我省蔬菜种植区秸秆还田的有效方式。
醇肥还田。醇肥还田是将秸秆能源化与肥料化相结合的新型还田方式,秸秆先生产乙醇,废水生产沼气,沼渣、沼液还田。乙醇生产过程中剩余的木质素,经过加工后也可以作为肥料,改良土壤。


秸秆肥料化利用示范工程
● 秸秆机械粉碎还田
建设内容:结合《国家保护性耕作工作建设规划》,在小麦、玉米、水稻主产区和重点地区建设小麦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示范基地10个、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示范基地10个、水稻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示范基地3个,推广小麦、玉米、水稻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到2015年建立小麦、玉米、水稻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标准示范田500万亩。
工程布局:重点城市和机场周边、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以及秸秆资源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和南阳盆地。到2015年全面覆盖到小麦、玉米和水稻主产区和重点地区。
● 秸秆快速腐熟堆肥还田
建设内容:建设小麦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示范基地10个,玉米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示范基地6个,水稻秸秆堆肥快速腐熟技术示范基地3个,瓜菜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示范基地3个,推广快速腐熟还田技术,到2015年示范推广小麦、玉米、水稻、瓜菜快速腐熟还田面积50万亩。
工程布局:我省重点城市和机场周边、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到2015年,主要发展我省小麦、玉米、水稻、瓜菜种植的主产区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包括郑州、开封、南阳、漯河、平顶山、新乡、安阳、濮阳、信阳等地区)。
●生物反应堆
建设内容:在全省城郊及豫东地区瓜菜主产区建设10个生物反应堆示范基地,到2015年示范推广50万亩。
工程布局:全省省辖市城郊地区,开封、周口、商丘等豫东设施农业瓜菜主产区。
3.积极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
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纤维乙醇及木质素残渣配套发展、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快速热解和秸秆干馏炭化等方式。我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在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开展纤维乙醇产业化示范,逐步实现产业化,在适宜地区优先开展纤维乙醇多联产生物质发电项目。到2015年,全省秸秆能源化率达到17%。
秸秆生产纤维乙醇。依托南阳天冠等秸秆纤维乙醇产业化技术优势,强调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阶梯利用方式,可采取“醇—气—电—肥”模式建设纤维乙醇工厂,实现木质纤维素分类利用,纤维素生产乙醇,半纤维素生产沼气联产,木质素残渣发电供热,沼渣、沼液制有机肥;可结合现有秸秆电厂,采取“醇—电”联产模式,首先利用秸秆中的纤维素生产乙醇,剩余木质素废渣作为电厂燃料和半纤维素等产生的沼气联产发电;可与现有糠醛木糖厂相结合,纤维素生产乙醇,半纤维素生产糠醛或木糖,木质素残渣发电,重点解决醇、气、电一体化技术和装备系统集成。
秸秆制沼气。加强农作物秸秆沼气关键技术的开发、引进与应用,探索不同原料、不同地区、不同工艺技术的适宜型秸秆沼气工程;扩大农作物秸秆在沼气原料中的比重。将秸秆沼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发展沼气集中供气,稳步发展户用秸秆沼气,加快发展大中型秸秆沼气工程。
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作为燃煤替代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积极研发和引进秸秆固体成型燃料机械和关键技术,建立秸秆成型燃料示范基地,在秸秆电厂周边和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布置秸秆成型燃料生产企业,推动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的产业化开发。
秸秆快速热解生产生物质油。秸秆快速热解制取生物质油是一种先进的秸秆热化学转化技术。该技术既可以直接燃烧供热,也可以将生物质油通过催化加氢制造品位、附加值更高的液体燃料。秸秆快速热解可以大量消耗秸秆原料,加快和推广该技术不仅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秸秆气化。以秸秆为原料的气化技术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秸秆气化可以产生清洁的秸秆燃气。可以用来用作农村户用燃气或城市煤气等。在秸秆气化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气化站运行管理工作和经营模式的有益探索,确保气化站的正常运转和供气。
秸秆发电。规范秸秆发电项目管理,对已核准而未开工的秸秆发电项目进行清理,逾期不再建设,不再布局新的单纯秸秆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秸秆纤维乙醇联产发电项目建设。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
秸秆能源化利用工程
●秸秆纤维乙醇
建设内容:以推广应用南阳天冠等纤维乙醇技术为核心,在秸秆资源丰富的南阳等市开展纤维乙醇项目示范和产业化生产,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设计建设3—10万吨不同规模纤维乙醇厂,并实施沼渣和炉灰还田。
工程布局:到2015年,在南阳建设纤维素酶供应基地,全省纤维乙醇总产能达到50万吨/年;完成南阳15万吨/年纤维乙醇示范区建设;在驻马店、开封建设“醇-气-电-肥”联产总规模10万吨纤维乙醇示范装置;在濮阳、新乡开展糠醛(木糖醇)—乙醇—生物质发电联产示范装置,产能10万吨/年,在周口中、驻马店、漯河、商丘、信阳、鹤壁等地秸秆电厂配套3—6万吨纤维乙醇生产装置,形成15万吨/生产能力。
● 秸秆制沼气
建设内容:以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稻草秸秆等为重点,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建设以村为单位的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2000个。以家用小型规模为主,规划建设19万个家庭秸秆沼气示范点。工程布局:户用沼气项目,适于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大中型的沼气工程,建在秸秆资源丰富,村镇居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到2015年,主要在城郊经济发达地区,养殖业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
● 秸秆固体成型燃料
建设内容:建设4个年产10万吨的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生产项目和一批小型固体成型燃料生产示范点。
工程布局:优先布局在豫西旱作农业区、山区及丘陵地带、黄淮海平原等。
4.因地制宜推进秸秆原料化利用
秸秆原料化利用主要包括秸秆造纸、秸秆生产板材、秸秆制工艺品、秸秆生产糠醛、木糖醇等。规划期我省秸秆原料化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秸秆原料化大宗利用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秸秆造纸、秸秆生产板材和制作工艺品,示范发展秸秆生产木糖醇,提高秸秆原料化、基料化利用水平。到2015年,全省秸秆原料化率达到7%。
秸秆造纸。小麦秸秆、稻草秸秆等都是较好的造纸原料,秸秆造纸可以缓解木浆纸原料紧张的局面。我省目前的小麦秸秆造纸工业技术成熟,发展态势良好,是我省秸秆工业化利用开展得最好的秸秆类型。从经济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性来考虑,农作物秸秆造纸工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强秸秆制浆新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规模化适度发展草浆,重点改造提升现有草浆企业,积极推进秸秆清洁制浆工艺技术研发和试点,促进秸秆造纸走产业化、生态化开发道路。
秸秆生产板材。秸秆板材的研制成功,向社会提供了一种新型健康材料,同时秸秆板材也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开创了一条用秸秆替代或部分替代木材原料的制造板材新路子。要结合各地实际,引进秸秆板材生产线,在适宜的区域建立秸秆板材生产车间;继续加强对秸秆板材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力度,促使秸秆人造板材的绿色化生产。
秸秆生产木糖醇。玉米秸秆等农作物秸秆粉碎可用作木糖醇的原料,木糖醇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轻工等领域。要加大用农作物秸秆制取木糖醇的技术研发力度,推广木糖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农作物秸秆制取木糖醇产业化开发。

秸秆原料化利用示范工程
● 秸秆生产板材
建设内容:积极推进相关技术进步,发展利用秸秆生产板材,规划新建10个年产10万立方米的人造板材生产项目。
工程布局:到2015年,秸秆板材工业化主要发展到小麦、水稻、棉花种植的主产区。
● 棉秆综合利用
建设内容:在棉花主产区建立棉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利用秆皮、秆芯生产高强低伸性纤维(造纸制浆原料)、人造板、纺织工业用纤维以及其它工业用增强纤维等。探索棉秆综合利用的最优模式。到2015年,争取建设5个棉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工程布局:优先布局在豫东、豫北平原的棉花产区。
5、积极发展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基料化主要的形式是秸秆培植食用菌,我省是全国第一大食用菌生产省。今后,重点朝着筛选出适宜在不同作物秸秆上栽培的高产、优质菌株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菌种制作、培养料配制及出菇管理技术。到2015年,秸秆基料化率等其他利用方式达到5%。
秸秆基料化利用示范工程
●秸秆工厂化种植菌类
建设内容:建设10个以秸秆为原料,工厂化种植菌类的示范企业。
工程布局:到2015年,规划建设的10个秸秆工厂化种植菌类企业,在全省均衡布局,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加快秸秆收储体系建设

秸秆收集储运管理体系连接着秸秆综合利用的各个环节,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集储运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农民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尽快形成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效保障。 
1.探索两种收集储运模式。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建立“集-储-运-用”有机结合的市场化、网络化的秸秆收集储运体系。
以规模化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的秸秆收储运模式。以河南天冠集团、全省生质物能源电厂、以及骨干造纸企业等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企业为重点,建设若干秸秆收储中心,形成“一点对多源”的多级秸秆收集储运体系。秸秆收储中心兼具企业秸秆仓储功能,中心点配备必需的捡拾打捆机、秸秆预处理机具、拖拉机及堆场,负责秸秆捡拾打捆、收集、预加工、储存、运输等,调配秸秆资源,指导秸秆收购站点的管理。
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纽带的秸秆收储运模式。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为纽带,一头联结千家万户,一头联结众多秸秆利用企业(用户),形成“多点对多源”的收集储运模式。在鹤壁、新乡、许昌、濮阳、安阳、周口、南阳等城市,以乡镇为单位建设秸秆收购站点,秸秆收购站点兼具秸秆临时性堆场功能。收购站点设置以秸秆收购半径2-5公里为宜,配备小型运输工具,负责指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民经纪人的秸秆收集工作,为秸秆收储中心或企业提供秸秆资源。
2.抓好三大关键环节
完善秸秆田间处理系统。加强秸秆源头收集管理,推广大型收割机与秸秆捡拾机、打捆机相联合,使秸秆收割、捡拾、打捆一体化,或由企业提供固定打包机,农户把秸秆分散收集后集中打包。大力推进农作物联合收割、捡拾打捆、运输储存全程机械化。采用大功率机械设备,提高秸秆收集效率,降低成本,积极探索农作物收割、捡拾打捆一机完成的秸秆收集方式。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供秸秆收集储运综合服务。规范农户、农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秸秆收储运行为,引导签订秸秆产供销合同,保证各方合法权益,保障企业原料来源稳定,秸秆市场销路畅通,达到互利多赢。有条件的企业,可与农户签订免费收割协议,秸秆由企业免费收取。
规范秸秆收储中心建设。在秸秆综合利用条件较好的城市如鹤壁、新乡、濮阳、许昌、漯河、安阳、周口、南阳等地,鼓励乡镇和企业建设秸秆收储中心,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企业建立秸秆收储站点,扶持建设完备的收储站点网络体系。按照各行业秸秆利用标准,秸秆收储中心配备相应的秸秆工艺处理设备和必备的储运设施。秸秆收储中心及站点应有完善的防雨、防潮、防火、防雷和晒场等设施,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
秸秆收储体系建设示范工程
●秸秆收储体系建设
建设内容:分别建设两种收集储运模式——“一点对多源”的多级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和“多点对多源”的收集储运模式的示范工程。在全省建设8-10个秸秆收集储运模式的示范项目,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工程布局:到2015年,规划建设8-10个的秸秆收集储运模式的示范项目,在全省均衡布局,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完善秸秆综合利用配套产业

1.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服务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以乡镇为单位、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秸秆收储站点,建设完备的秸秆收储站点网络体系,提供秸秆收集储运综合服务。积极发展秸秆初加工企业,对秸秆进行粉碎、揉丝、压块等初加工。规范农户、农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秸秆收储运行为,引导签订秸秆产供销合同,保证各方合法权益,做大做强秸秆收集储运产业。依托农业科技专家、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服务中心、科技培训学校等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服务。
2.秸秆综合利用装备产业
(1)秸秆收集储运机械设备。以河南力神、鹤壁泰新科技、鹤壁正道机械等农机生产企业为重点,围绕秸秆机械化收获、粉碎、打捆、转移等秸秆田间机械化处理,推动应用各种类型、不同规格的秸秆还田粉碎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及配套的草捆装运机等规模化生产,有效提高秸秆收集处理机械化水平。
(2)秸秆饲料加工机械。秸秆经青贮、氨化、微贮、揉搓丝化、压块、制粒等处理方式,可以转化为优质饲料。积极发展秸秆捡拾压捆机、秸秆压块机、秸秆制粒机、秸秆粉碎机、青贮裹包机、氨化机,以牛羊养殖专业户、专业村、规模养殖场和牛羊优势集聚区及产业集群区为重点,加强秸秆青贮、氨化、微贮、TMR等实用机械设备和大型一体化机械的推广应用。
(3)秸秆能源化利用装备。秸秆能源化利用包括秸秆沼气、秸秆乙醇、秸秆气化、秸秆压块成型制炭等形式。围绕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重点发展:
——秸秆纤维乙醇技术装备。重点支持天冠纤维乙醇产业化项目,推进秸秆纤维乙醇技术产业化,进一步完善3—10万吨/年标准化工艺装备,形成全国秸秆纤维乙醇示范基地和标准化装备制造基地。
——秸秆沼气工程设备。大力发展秸秆沼气工程,配套完善秸秆粉碎机械、秸秆沼气进出料专用泵、秸秆沼气发酵装置等。尽快使秸秆沼气工程设备标准化、系列化。
——秸秆气化设备。在适宜地区发展秸秆气化设备,秸秆气化集中供气设备,以自然村为单位统一购置气化机组,推进全省秸秆气化工程建设。
——秸秆固体成型燃料设备。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省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郑州中良物流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德润锅炉有限公司、河南巨峰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开展秸秆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研究,尽快研制出成熟设备并推广应用。
(4)秸秆原料化利用设备。支持造纸行业研发和使用新型清洁秸秆制浆成套工艺设备;支持板材加工业开发秸秆板材的大规模绿色生产技术装备。
秸秆综合利用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
●秸秆综合利用装备产业化
建设内容:推进秸秆收集储运机械设备、秸秆饲料加工机械、秸秆能源化利用装备、秸秆原料化利用设备等秸秆综合利用装备研发生产和推广,重点支持10家左右的行业骨干工业企业开展研发、生产和推广。
工程布局:结合现有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装备制造等企业在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进行布局。

四、效益分析

经综合测算分析,实施秸秆收储体系建设、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生物转化食用菌、秸秆综合利用装备产业化等七大示范工程相关重点项目共需投资约260亿元。在资金筹措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多种途径,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投入体系。
1.经济效益。每吨秸秆用于食用菌培植、饲料生产、能源化利用、造纸、板材生产等平均增加效益400元;用于还田和肥料化利用可改善土地肥力,粮食单产可增加10%左右。通过规划实施,每年可新增经济收益200亿元。
2.生态效益。通过实施规划,可有效地抑制秸秆资源的焚烧和废弃,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交通安全,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人居环境。同时,秸秆还田还有效缓解化肥施用过多带来的土壤结构板结、肥力下降的问题,避免秸秆弃置引起的水体环境污染,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每年可替代标煤200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528万吨。
3.社会效益。通过实施规划,农作物秸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广大农民得到经济收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同时,还可以带动涉农运输业、机械加工、能源等相关行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每年可节约饲料粮400余万吨。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秸杆综合利用和禁烧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完善秸秆禁烧的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抓紧制定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具体政策,狠抓各项措施和规定的落实,努力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目标。
2.明确职责分工。各地要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农业、畜牧等部门统筹研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建议,加强对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农业部门要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科技部门要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攻关研究;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环保部门要抓好禁烧巡查,严格执法;畜牧部门要加大秸秆养畜技术推广力度;农机部门要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配套机械化技术。

(二)政策保障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加快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利用秸秆的积极性。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继续支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农村能源化利用等既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政策创新力度,鼓励对秸秆资源进行规模化、深层次利用,突出对秸秆工业化利用项目、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以及秸秆收集服务体系的扶持和引导,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带动效应。农机部门要加快制定秸秆还田作业标准,进一步加大还田机械补贴力度。畜牧部门研究制定青贮、氨化等秸秆饲料应用办法。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实施电价补贴。土地管理部门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秸秆收贮堆场用地、秸秆气化站、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基础设施、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用地给予支持。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以农作物秸秆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产品的所得收入,按90%计入收入总额;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中抵免。对秸秆造纸、秸秆板材加工、秸秆新型建材等秸秆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加快研究对运输农作物秸秆的车辆免收过路过桥费的政策。
3.多渠道投入资金。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农作物秸秆利用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秸秆收集、储存、运输和综合利用,重点支持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和秸秆饲料深加工,促进肉牛、奶牛养殖规模化发展。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突出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秸秆利用量较多的综合利用项目的贷款支持。积极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争取国外政府、组织的优惠贷款。

(三)技术保障

1.加强技术研发。加快我省特色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机械设备的研制工作,提高设备科技含量和加工制造能力。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和技术研究,纳入重大科技专项予以支持。支持企业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我省独立或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建设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试点基地和成果推广转化基地。
2.加快技术推广。组织开展示范、试点工程,加速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依托农业科技专家、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培训学校等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咨询、指导、培训和推广服务。加大宣传力度,重视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使秸秆综合利用真正成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四)社会保障

1.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强化秸秆禁烧工作责任,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让秸秆综合利用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2.强化社会监督。在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秸秆禁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秸秆禁烧目标管理责任制,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建立督查体系。把城市周边以及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干道沿线划为秸秆禁烧重点区域,层层落实,群防群治。要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公众的意愿,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完善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众检举焚烧的违法行为。
3.壮大人才队伍。建立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服务单位、重点企业秸秆综合利用专家库,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技人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服务的动力和能力。整合政府、协会、重点企业的农业培训资源,培养适宜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所需的实用技术人才。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第五批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的通知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