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李保平是国内一家制冷企业的钣金技工。一年多前,随着该企业在河南民权县投资兴建产业园,李保平的工作地点从青岛转到了家门口。他所在的班组30多名工人中,40%都是类似的“回流”农民工。
这只是河南农民工返乡就业潮的“冰山一角”。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河南抢抓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先机,积极兴建产业集聚区,吸纳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逐步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随着产城互动融合发生“化学反应”,农民工昔日远距离的“候鸟”式迁徙变成了家门口上下班的“钟摆”运动。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户籍藩篱,把进城农民从身份上变成市民,相关问题也开始陆续破题。
“产城互动”带动农民进城落户
朱卫东、朱瑞丽是平舆县王岗乡一对农民夫妇,曾在深圳务工长达9年。为了照看儿子上学,两人返乡在当地集聚区的一家机械厂上班,现在全家住在公司建的一套职工保障房里,在县城“落了户”。
“产业集聚区是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包括工业、商业类集聚区约有200个,多数分布在县一级。”采访中,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表示,集聚区的功能简单说就是“四集一转”,即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服务功能集合构建、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305.9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6.95万人,增长13.7%。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省比重52.3%,比上年同期提高3.2%。
“回得来”更要“留得下”。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从“候鸟”式长途往返到“钟摆”式上下班,在城市买房落户成为其中许多人的一大需求。
采访中,平舆县住建局房产办副主任黑留忆介绍,自2009年以来,该县商品房建设面积达到400多万平方米,其中一半以上是农民进城购买的。
类似现象也在孟州市上演。孟州市委农办的调查显示,2011年全市农民进城购置商品房754套,2012年为1558套,增长了一倍;2013年截至9月份,这一数字达1833套,高出上年全年约18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2012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1.4万人,2013年达到1.7万人。
郭庚茂指出,农民纷纷进城落户的背后,是各地依托集聚区实现“产城互动”效应的体现。“用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来带动人口向城镇聚集,又用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来支撑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由此形成一种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机制。”
力避“半城市化”困局
尽管在“产城互动”效应的推动下,河南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农民进城落户的势头,但相比有意愿成为城镇居民的人数而言,落户群体占比依然偏小。如何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藩篱,把进城农民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相关难题仍然待解。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在城镇务工农业转移劳动力都愿意成为城镇居民。但从实际看,农民进城落户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实现家门口就业后,部分农民工依然游离于城乡之间,形成“半城市化”现象。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以商丘市为例,农村转移就业人口中,只有11.2万人在城镇落户居住,仅占4.9%。问卷结果表明,53.5%的调查对象认为市民化的最大障碍是收入低或不稳定,43.6%的调查对象认为市民化的最大障碍是买不起住房。
济源市虎岭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翟伟栋表示,农民工从远距离的“候鸟”式迁徙变成家门口上下班的“钟摆”运动是一大进步。“但如果从人的城镇化角度来看,钟摆运动仍是不成熟不稳定的,这也对相关领域的改革发展形成倒逼机制。”
孟州市委农办副主任李立新表示,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1.68%,低于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目前仍然处在大量人员进城落户的潮流中。但相关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城意愿也各有不同,其中40岁以下、常年从事二三产业或者“一头沉”家庭等类型意愿最强。
“为此,一方面要继续做大做强产业,增强城市承载力;另一方面也要面向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适当引导。”李立新说,“市里先后出台了包括宅基地有偿退出、完善进城农民社保制度、鼓励企业建设职工保障房等,这些配套措施都调动了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尊重农民真实意愿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从2008年以来,孟州市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此间也曾尝试过撤村并点等就地城镇化模式,但因为多数农民对此“不感冒”,最终不得不叫停纠偏。
2008年,本着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目的,位于丘陵地区的钱沟村社区开工建设,规划合并周边6个行政村,占地50亩,计划建房750户聚集人口3000多人。到2011年底建成4栋楼,各级政府相继投入100多万元修建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因为没一户农民入住,社区建设被迫停止。
2009年,东孟庄村规划到乡政府所在地建社区,结果建成3栋楼后仅有10户入住,社区建设也被迫停建。与此同时,叫停的还有2007年在全市规划的36个中心村建设和2008年规划的17个新型农村社区中布局在城镇范围以外的社区。
孟州市委农办主任郭启东介绍,由于接连走了弯路,为全面了解农民意愿,2012年初在全市274个行政村入户发放调查问卷约2.3万份。以南庄镇为例,9700多被调查农户中,80%的表示愿意进城,其中20%的有能力进城购房。
为此,南庄镇有针对性地在城区启动滨河新村新型社区建设。该项目规划占地7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建设13栋11至26层不等的住宅楼,可容纳904户、4000余人。目前社区尚未开盘,但已经有500余户农民主动签订了入户协议。
“在推动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如果看不清大形势,不掌握农民真实意愿,一味强调就地就近上楼,很容易南辕北辙。”郭启东最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