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世界经济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快速城镇化中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城市建设用地和空间利用粗放低效、一些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日趋严重。
徐绍史主任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常住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促进城镇化宏观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实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
徐绍史主任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建设覆盖全国、安全可靠的国家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二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现有城镇建设征用土地制度,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建设用地和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流转制度。三是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使城市政府财力与公共服务事权相匹配。加快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融资工具,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四是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更好满足城镇居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建立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努力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五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
联合国人居署署长Clos Joan在主旨演讲中指出,21世纪城市化的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一是越来越庞大的世界人口的挑战,二是气候变化的挑战,三是经济成本的挑战,四是城镇化模式的挑战,五是社会管理的挑战。Clos Joan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模式,主要包括五点:一是规划得更好,要有足够的公共空间,应当占整个土地的40%~50%,二是适当紧凑和很好的设计, 三是城市功能的混合使用,要尽量减少城市功能分区,四是平衡城市规划与财政规划,五是减少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