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学身处的河南郑州新郑市,去年10月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试点的头号任务就是将20万农民就地就近转化为市民。从个人层面看,农民变市民后,面临着生活来源和福利保障问题;从全局层面看,也有城镇化所需的资金和土地问题。
针对这些困难,河南省委提出“以城镇集聚产业的规模和提供的就业岗位决定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城镇化进程”,指导新郑摸索一套可行的经验模式。
人——以成本分摊,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常小学现在是新郑薛店镇常刘社区居民,入住一年多来,他已经非常习惯新的生活方式。出门有小广场,有喷泉,有服务中心,有卫生站,有小学,有幼儿园,还有自助银行。
刚搬进常刘社区时,他这么算账:菜本来地里种,水地里打,柴地里捡,搬进新社区全得花钱。
如今他这么算账:集体分红、房产出租,两个儿子就近进厂上班,赚的比原来种3亩地多很多。而且按人口分,他家分到两套170平方米的大房子,通水通燃气,儿子结婚不用盖房,这省下来的不都是钱?
为了保障群众权益,新郑市建立起一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所有成本支出被列为一份清单,分担主体和分担责任一一明确。如政府承担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成本,企业承担职工“五险一金”和培训等费用,个人承担社会保障中的个人部分,社区建设中预留的集体资产则承担了社区居民的日常开支,如果有节余,可以替居民缴纳社保和养老保险。
农民不能成为城镇化的代价。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的要求非常明确: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这一过程不能从农村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和享受城市政策、公共服务的条件。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必须是农民自己,社区规划、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等重大决策都由群众来定。除个人得到房产之外,新郑市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配建商业房,确保从中留足集体资产,而集体资产的经营和增值最终将成为原村村民福利保障的“聚宝盆”。
源源不断的集体收入,是农民带“土”转移的表现之一。不论农民走到哪里,这份稳定的收入为他们解决进城后生活成本增多的压力。而第一代进城农民的养老,作为最长远、最根本的一大事项,也被纳入了考虑。新郑尝试把集体资产解决养老成本的做法机制化,初步探索了以集体资产作抵押,为社区居民缴纳养老保险的可行方案。
产——以产业集聚,蓄满农民进城的发展后劲
社区的集体经济能否支撑起居民的福利缺口?答案是能。由于以白象食品、雏鹰农牧、思念食品为主打的中原食品工业园发展势头迅猛,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社区集体的商业房产被人看中作为酒店,而标准化厂房在产业园炙手可热。甚至分到居民手里的房产也被租户看中,每户年租金超过两万。
薛店镇的东侧,跨过高速公路和高铁线,是蓄势待发的郑州航空港,新郑给薛店的定位是“啤酒小镇”。常刘社区向北2.8公里远,年产可达100万千升的雪花啤酒厂3月中旬刚刚酿出第一批酒。这样规模的啤酒厂,全国不超过5家。
企业拉动就业,啤酒厂带来了上下游的包装、物流等配套。薛店镇镇长安广涛介绍,有了产业,区位优势才体现出来。啤酒厂原本起码占地400亩,结果只用了314亩。因交通和区位之便,根本不需要建太大的仓库。
雪花啤酒仅仅是去年新郑签订的48个大项目之一,连同光明乳业、中储粮大豆油脂加工,3个食品项目加起来将完成增加值60亿元。去年已投产的27个项目将实现增加值138亿元。而在实力最强的龙湖镇,郑州市外迁的170家大型批发市场中,110家汇集于此。一座名叫华南城的市场,占地10平方公里,完全建成后,这一个市场就能吸纳20万人就业。
河南强调“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从而完成产城互动。华南城的建设没有靠卖地搞房地产,很多人认为“不划算”。但事实上,产业发展的效益远超过卖地。随着人气聚集,大量第三产业跟进,包括以棚户区改造为主体的房地产等各个行业在产城互动中受益匪浅。
城——产城互动,使城镇的价值不断得到挖掘和提升
新郑市委书记王广国介绍,农民进城,第一道难题是后顾之忧,第二道难题是发展后劲,这些在产业发展中迎刃而解。就业本身是一重保障,产业发展带动了城镇价值提升,集体经济不断升值,从根本上成为另一重保障。
首先是产业集聚带来产业升级。过去,新郑的产业布局号称“百里长街”,沿干道两侧,遍布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几年来,500多家企业被淘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小而全”的行业,大体转入食品、商贸物流、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和5个产业集聚区,集聚发展直接带动就业就达10万人。
接下来是产业集聚带动组团城市的区域价值提升。产业的集聚发展,带动人口快速集中,拉动了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形成了“产城互动、新城老城互动、一二三次产业互动”的综合效应,构筑了“两城两市镇”的组团发展格局。
打开规划图,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向着城市组团调整,组团之间是集中连片的绿色农田,未来新郑的空间布局以“北部城镇化、南部田园化”为重点,逐步形成“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结合、生态宜居”的优美环境。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只有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容纳更多农村人口转移和高端要素集聚。
在统筹算好土地指标、农民利益、资金运作、就业岗位、粮食生态、社会保障等“六本账”的顶层设计下,新郑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资源要素重组,促进了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从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第一位到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50强,综合试点新郑正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