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画册,河洛风情、传统村落、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跃然纸上。
在他的画笔下,流淌出浓郁的中原乡村记忆,画作里,满满承载着的是乡愁。
画境乡情,画家们的作品与生活的土壤深深地结合在一起,描写这些风景,透过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记忆和感情。
“巩义传统村落是河洛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它也是联结情感的一个纽带。我们有这个责任来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努力。”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画家姚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在巩义长大的他来说,最美好的记忆便是童年在乡村的经历。流连家乡熟悉的风物里,让他常常回到童年那纯真美好的记忆里,也正是这种最真最美的情怀,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黄河洛水深情相拥,孕育出源远流长的河洛文明。浸润其中的徐小龙赤诚相报,最让他深深眷恋的还是故乡的黄土地。他用丹青绘出一段“河洛风情”,从《夏粮卷》、《纺织卷》,到《百业卷》、《舞狮卷》,每一幅画面,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洛民情的历史再现。
一条山路在山间蜿蜒,穿越高峻土岭,拐过数道弯,就见山峦怀抱的小山洼中散落的村落。远远望去,一群古树遮蔽着村口,槐花开得正盛,山坳里飘荡着槐花清香。站在高处俯瞰村子,房屋沿着山坡向上延伸,黄墙黑瓦、鳞次栉比,形成一个清代砖瓦结构民居建筑群。这就是大峪沟镇海上桥村。
古屋、古树、古井,还有一代代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风貌,承载着古老记忆。
村内古碑记载:这里河谷中曾有一翻花泉,人称“海眼”,终年不涸,人们搭桥过往,因而得名“海上桥”。海上桥村民居群现存四大部分,分四个方向建20个院落。内有窑洞75孔,楼房42幢80余间。诸多院落皆为二进式三进式四合院。院内配以厢房、跨房、大房及门楼,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工艺超群,古色古香。
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慕名前来写生者络绎不绝。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在这里设立了美术实习基地。春秋季,山脚下废弃小学教室改建的宿舍里,住满了写生的学生。
画家任自付说:“海上桥村是一个风景很优美,同时又很有灵性的地方,但我向往的是它那古老的历史,厚重的河洛文化,以及古村落所凝聚着的质朴乡间民俗。”
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令画家们深深陶醉,他们将迸发的激情倾注于笔端,一幅幅充满乡村记忆的精品佳作应运而生。
古镇、古村、古渡口——串起河洛文化的乡土符号
摊开巩义市传统村落古建筑旅游图,沿邙岭、伊洛河一线,古镇、古村、古渡口,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遗存,这些代表着河洛文化的符号,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亲近传统的门户,成为绵延数千年的河洛文化记忆。
站在芝田镇益家窝村的启圣阁前,看洛河自此由西转北而去,古今时光在此交错,三国时期,曹植在此写下了《洛神赋》,相传关公在此秉烛夜读《春秋》。
曾经,河洛镇南河渡是繁忙的古渡口,缓缓淌过的河水将古老的村落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工商业的星星之火在此最终成燎原之势。如今,南河渡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现代产业在此起步、腾飞。
嵩邙对峙,河洛交汇。邙岭沿线散落的古村落,为山水秀美的巩义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
地坑院、窑楼、高楼,这些都是巩义人经久不衰的乡土记忆。在绵延的隋唐大运河巩义段两岸的启圣阁、康百万庄园、宋陵、唐三彩窑址、杜甫故里、龙窑、兴佛寺、洛口仓,这些形态各异、质朴典雅的古村落、遗址,承载着巩义人共同的乡愁。
“作为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巩义有着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民居在设计品位、设计思想和建筑规模方面在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知名古建专家张家泰说。
据统计,巩义古民居现存582处,特色突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有140处。鲁庄镇小相村、康店镇康南村、西村镇东村村、大峪沟镇海上桥村4个村庄被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巩义保存有大量的有土窑洞、地坑院、窑楼、石券窑等古民居,形式丰富多样,极具河洛地区特色且保存完好,为研究河洛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巩义的窑洞建筑在全国有影响力,业内评价很高。”张家泰说。
庄园建筑也是巩义古民居一大特色。最著名的是康百万庄园、张祜庄园、刘镇华庄园、泰茂庄园、牛凤山庄园、程家大院、王抟沙故居“七大庄园”,它们以厚重的河洛文化和精美的建筑艺术,成为河南民居乃至北方民居的代表。
在康店镇康南村,坐落着全国三大庄园之一的康百万庄园,它无疑是这座古村落的一颗明珠。
占地240余亩的康百万庄园是明清古宅,它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融南方之古朴幽雅与北方之粗犷厚重于一体,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体代表。
走进康百万庄园,令人禁不住赞叹其恢弘的整体气势和精雕细刻的装饰风格,在这里平房、楼房和窑洞之间的完美结合。整个庄园,平房连着高楼,高楼套着窑洞,勾勒出了一幅“靠山建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的建筑画卷。
虽已历经12代400余年的风雨沧桑,但拂去历史尘埃,仍不难发现康百万庄园雕刻精美的飞檐翘角、烙下岁月印痕的青瓦高墙、保存完好的家具陈设,至今保护的如此完好,熠熠生辉。
院内两三百年的石榴树、葡萄树是康百万庄园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这些“活的文物”在夏秋之季依然挂满硕果。
置身于康百万庄园,还能感受到康百万家族当年富甲一方的情景,庄园里不仅有宅居、书院、戏楼、祠堂、客栈、花园,还有林场、造船场、饲养场、木材场。伊洛河边的码头上,千帆竞发,棉花、布匹、丝绸、药材、煤炭、霜糖、木材等货物源源不断从这里流转。
更令人称道的是康家“留余”家训匾,道出传统豫商核心精神,体现其崇尚中庸,低调内敛的处世风格,其极具效率的管理制度,至今都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沿邙岭东行至河洛镇南河渡村董沟,山洼里坐落着豫剧大师常香玉故居。巩义市政府按照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窑洞进行修缮加固。修缮后的香玉故居共有窑洞四孔、平房三间,面积百余平方米,分堂窑、厢窑、诞生窑和磨道窑。故居内根据豫西农家院落生活起居原貌进行了复原,如今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行至河洛汇流处,西面有秦头魏尾的神都之山。在神都山的南侧,坐落着一个庞大的庄园,这就是名列巩义七大庄园之一的刘镇华庄园。刘镇华在民国时期曾显赫一时,先后任陕西、河南两省督军和安徽省政府主席。
巩义投资620余万元对此庄园进行了全面修缮。整个庄园共分3个院落,上院、北院和南院。上院位于神都山半山腰的台地上,是住宅区,周围寨墙由红岩石砌成,正面是一排用大块大块石头砌成的窑洞,西部面向东盖有一栋两层小楼。北院的主体建筑是一栋两层的楼房,其中糅入了许多欧式风格元素。
北院南面是刘家花园,花园正中建有一座大楼,俗称“仿重庆大厦”,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卫生间、浴室一应俱全,卫生间内贴的是德国进口的瓷砖,到现在色彩还依然十分鲜亮。
如今在巩义,对传统村落、河洛民居进行一体化保护的理念已经形成。徜徉于伊洛河畔,游客和建筑专家们都惊叹于伊洛河周边古村落保护之完整。行走在这些古村落中,欣赏古意盎然的建筑,感受当地的百姓生活,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成片的河洛古民居容易开展保护,散落在各地的河洛民居成为保护难题,受到巩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知名古建专家张家泰认为,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古建筑的保护,还有其蕴含的乡土文化的传承。在修缮和恢复古村落原有风貌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古村落中的文化和人文风俗,同时要将村子周围重要的文物点、风景区保护起来,与古村落连成一片,重新进行整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郑东军教授受巩义市委托,开展了一项“抢救性保护”规划。在河洛汇流处附近,郑东军教授主持的设计团队计划规划出一个河洛民居博物馆。“巩义20个乡镇仍有不少有价值的老房子,随着村镇建设的发展,不少老房子大多无人居住或破损严重,这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房子将被有计划地迁建、重建于此,让历史、传统、文化在这里沉淀,记忆在此留存。”
在郑东军看来,“经过调查,不少村落中的古民居仅剩一、两处,且建筑不完整,有的仅剩一个门楼,有些缺了厢房,现状堪忧,对这些民居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迁建、复原、修缮的方法,达到保护和再利用的目的,是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式之一,国内有相似的实践。”届时,河洛民居博物馆将与附近的刘镇华庄园、河洛汇流、常香玉故居和康百万庄园等形成一个崭新的文化产业区,成为巩义发展的新亮点。
这是一项带有破题意味的保护规划,反映了巩义市在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之变:由过去注重文物建筑、单体建筑是保护,转变为对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禁止无序建设,过度建设。
据了解,巩义市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市确定一批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项目,并计划对急需抢救性保护、有代表性的古民居进行集中迁建,引入有鲜明乡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艺,发展文化体验、摄影、写生、演艺、影视、收藏、商贸等衍生文化创意产业,再现记忆中的乡村生产生活场景,努力把活态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赋予传统村落以新的生命力。
东部探索
——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相得益彰
巩义东部,绵延百余里的古驿道沿线,散落着众多传统村落。杨树沟、明月村、东西沟天井坑、民权村、南岭新村、蝴蝶谷……这些形态各异、质朴典雅的古村落,承载着巩义人共同的乡愁。
不久前,在小关镇蝴蝶谷游玩的网友“率真的鱼”觉得风光很美,特别是原生态之美让人心旷神怡。他在骑行之余感慨地写道: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在宋陵之外再开发一条主题旅游线路,相信会受到欢迎的,那些深山中的传统村落也能受益。
“我们尝试利用横贯东西的南部旅游通道,在浮戏山、长寿山、青龙山成熟的旅游景区之间,将传统村落、古民居串点连线、串珠成链,形成集聚效应,使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巩东新区负责人说。
沿着崎岖山路,走进竹林镇东沟天井坑,仿佛置身于石头城中,村里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由石头砌成。山风习习,野花盛开,途遇三三两两的村民,或牵耕牛劳作,或在路旁依树而憩。
进入该村,一处山坳平整面上,坐落着一座全青石的三孔窑,郅姓大婶告诉记者,天井坑沟里全是这样的传统石头民居,自从长寿山的旅游公路修通后,来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她和家里人盘算着利用镇上的扶持资金,开办家庭宾馆和农家乐。
站在新中镇新中村穿村而过的公路上西望,一座绵延数百米、占地近百亩的堡垒式庄园跳入眼帘,这处始建于清代的古建筑群就是张祜庄园,民间俗称“柏茂家”。
张祜庄园是清代举人张佑的府第,体现了典型的中原西部民居的特色:靠山挖窑洞,临街建楼房;中间建有四合庭院。张佑的柏茂园更是把这种建筑格局进行了充分的发展和细化:府第坐西向东,前建临街楼房和大门,中部从南往北依次建有4栋庑殿顶式楼房,歇山抹角砖木结构,四坡七脊筒瓦盖顶,形成两个两进四合院。
园内处处雕梁画栋。楼前廊下矗立着四方青石柱,柱基为雕花石鼓,柱壁正面镌刻珠玑良言。拾阶而上,穿越二楼芝兰之室,廊弯角转,于迂回盘旋之中,散发着浓郁的书香之气。
顺着山势,这处庄园筑有三层窑洞,每层皆往内收,留出活动平台。张诰曾经办公议事的那间处在一层的窑洞,跟这处庄园其余几十孔窑洞基本一样:洞内套洞,且一孔之内分上下层,千回百折,深不可测。庄园外成排的拴马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置身其中,有种跨越时空的沧桑感蔓延开来。
新中镇的泰茂庄园可以说是窑洞群的典范。泰茂庄园始建于明代末年,建成于清代咸丰年间,从阳泉河边依山势分七层修上山顶,每层建有九孔窑洞,取“九九归一”之意。每层是一个整体,又被分为三处,形成独立的院落。上下七层之间,又通过院内的门楼层层相通。近看是一个个幽静的农家窑院,远看又是连成一体的高楼,气势宏伟,是一处远近闻名的“无梁高楼”。
保护好“活着”的文化记忆
鲁庄镇小相村,这里的一切都浸润着历史的厚重:郁郁青山之间,袅袅白雾之下,幽幽的古井,高低起伏的古墙下,曲折小巷……
小相李氏古民居群始建于明末,兴盛于清代,规模宏大。漫步在李氏建筑群中,木雕、砖雕的精美,让人赞叹不已。庄园中仅剩的顶子床、过厅棂子门及廊柱上雕刻的梅、兰、竹、麒麟等,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村口一座清代古居房主李先生却忧心忡忡,他指着已经坍塌的正房告诉记者,如果再不维修,两边的厢房很快也会坍塌。
许多传统村落面临同样境遇。巩义市有619处传统古民居登记在册,在全省位居前列。据了解,由于巩义的传统村落大都位处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房子维修费用村民出不起,很难对传统民居进行有效的维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一间间地坍塌下去……加之,有的村民保护意识淡薄,随意拆旧房盖新屋,进而破坏了传统民居的整体风貌。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郑东军教授说:“传统村落承载着许多的文化内涵。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保护迫在眉睫。”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专家指出,传统村落、古民居是乡土社会的缩影,它们以独特的地域风俗和文化遗产,展示着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宗祠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机理,沉淀着历史留存的记忆,是民众心灵深处对乡愁的寄托。作为难以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村落既是保住巩义历史文化根脉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题中之意。
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古村落能否承载建设美丽乡村的重任?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巩义市做了有益的尝试。
传统村落的魅力在于其文化的原生态。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巩义把保护好古村落历史风貌作为首要任务,避免单纯按商业盈利模式制订开发方案、进行破坏性开发。
巩义市还加强传统村落的原地保护利用。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还原历史真实性。
站在伊洛河对岸远眺,山水环绕的康南村民居,或依山麓,或临水边,与周围的自然生态浑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现古朴的原始风貌,构成天人合一的意境。其间的康百万庄园古建筑群规模巨大,工作人员介绍,所有的维修都是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栈房区、南大院、作坊区、戏台、主宅区东寨墙等进行修复,并有效整治了广场地面沉降。除此之外,还对原有的花园、果园、庭院空间等按照历史样式进行维修和恢复,力图展现康百万庄园当年的原貌。
因地制宜,就是要做好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
4月26日,周日的清晨,海上桥村安静祥和。在古井旁,忙于生计的村民和写生的大学生却发生了一场争执。
起因是古井旁一盘废弃的石磨。村民让工人用挖掘机把“碍眼”的石磨弄走,“不要搬走它,这样放着才顺眼,才有古村落的味道!”一旁的大学生赶紧上前阻止。
小争执折射出传统村落保护的大问题:如何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石磨是海上桥村的组成部分,本身保留着历史记忆。”周口师范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郭巍巍说,传统村落保护不能演“空城计”,要有人居住,“活态”村落才能真正延续传统,留住文化的根脉。
知名文物古建专家杨焕成认为,古村落保护除了政府重视之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配合,作为古村落的村民更要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据巩义市文物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护和改善现有海上桥村,巩义以保护原真性为目标,计划逐步改建以前的不协调建筑,还原河洛民居建筑景观,凸显河洛民居特有的文化符号。
保护好古村落,巩义市坚持规划先行,把定位找准,路径找对。对于已确定文物级别的古民居,巩义市政府委托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编制完成了康百万庄园、刘镇华庄园、张祜庄园、杜甫故里、泰茂庄园、程家大院等文物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通过了国家和省文物局审批。对于一般古民居,要求有关镇、街道和村组织做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对本地区古民居保护发展负主要责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巩义就开始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探索,坚持把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专门机构,制订工作方案,定期研究解决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古村落保护是一项长期投入的工作,且资金需求大,近年来巩义累计投入近3.85亿元用于古村落的修缮保护。同时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了古民居保护引导和奖励资金,出台了税费减免、土地审批、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据悉,巩义市正在制订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施方案,编制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保护总体规划,要求保护和整治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修旧如旧,体现特色,提升品位。市文物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将要对古村、古民居保存现状进行全面普查,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鉴定,建立完整的古镇古村档案和保护名录制度。
通过创新思路,巩义提出完成对古民居比较集中的古村落保护提升工程,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接待能力,积极包装项目,招商引资。特色古民居通过认保、认养、认租、认购、迁建、重建等多种方式进行保护利用,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古民居保护利用新路子。
巩义市还提出,要有景观意识,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按照保护规划,对古镇古村进行维护和整治,新房建设应与古镇古村统一协调。保护传统村落,要坚持村民、村镇和企业三方“共建共管、共生共赢”,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个人的责任,丰富和拓展对文化建设投入方式。由政府统一规划,分头实施;以文物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实施方案提出,对于当地的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挖掘力度。实施方案中强调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