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上下围绕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加强战略谋划,创新发展载体,扩大开放合作,强化投资拉动,服务业实现总量翻番、占比提高、贡献率提升,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合实力快速壮大。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8万亿元,年均增长10.7%,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2%,在全国位次前移4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5%,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7.2%;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306.6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的85.8%。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现代物流、金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13.6%、12%和7.6%,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13.6%,电子商务交易额居全国前列,专业生产服务、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社会贡献度日益提高。服务业完成税收收入2277.3亿元,年均增长22%,占全部税收比重达到58%,比2010年提高了15.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2006.7万人,年均增长4.7%,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10年的26.1%提高到30.2%。
——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成为带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000亿元,入驻企业1.37万家,形成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服务业集群8个。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专业园区快速发展,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跨境电商、现代物流、农村金融、养老服务等国家级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31.1亿美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9%。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的形势下,我省服务业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新一轮科技信息革命引发世界经济深刻变革,国际贸易新规则带来全球服务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致力于保持服务业领先优势,新兴市场国家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着力弥补服务业发展短板,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服务贸易和投资全球化快速发展,服务业已成为促进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主战场。
从国内发展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升级,为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倒逼压力。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改革攻坚步伐持续加快,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有序扩大,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服务业发展将释放巨大潜能,成为引领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我省发展优势看。我省聚焦实施五大国家战略,加快推动“四个强省”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战略平台功能不断拓展,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和营商环境持续完善和优化。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服务等产业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我省服务业进入提速发展新阶段。同时,我省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一是外部环境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服务业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省纷纷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位置,市场、资本、人才、技术等领域的竞争压力加大。三是内部制约亟待破解。行业和部门条块分割依然存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创新能力、高端人才、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服务业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制造业服务化步伐较慢,城镇化率和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影响生产和生活服务需求释放。
总体上看,我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础已夯实、条件已成熟,发展潜力加速释放,蓄势崛起态势日益增强。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增创优势,努力开辟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相结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专业化与融合化相结合,加快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努力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优化供给。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动力转换,增强供给结构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水平。
——坚持融合创新,开放发展。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服务业内部交叉渗透、跨界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搭建高效合作交流平台,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坚持构筑载体,集聚发展。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提升服务业“两区”发展水平,壮大服务业专业园区,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服务业集聚区。
——坚持市场取向,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制度供给,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服务业总量大、结构优、质量效益好有机统一,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取得重大进展。
规模效益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5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左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左右。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结构显著优化。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主导产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服务外包、居民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商贸流通、房地产等传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开放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利用外资和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区域性服务创新高地。
区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与城镇体系相适应的不同层级服务中心基本形成,郑州国家级服务中心地位初步确立,梯次推进、协调互促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业载体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规模超百亿元的服务业集群达到20个。
第三章 构筑多层级发展的空间格局
坚持城市带动、城乡统筹、特色发展、辐射周边的原则,依托各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区域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打造与现代城镇体系相适应的不同层级服务中心,形成梯次推进、功能完善、协调互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第一节 打造郑州国家级服务中心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加强资源要素集聚,完善区域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经济外向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国际物流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商贸中心、中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和医疗中心,在全省率先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节 建设中心城市区域服务中心
巩固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依托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区域性生产服务基地。推动开封新兴副中心城市建设,依托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与郑州服务功能紧密衔接的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区。支持工业基础较好的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构建与主导产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体系。支持省际交界市布局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产业,加快建设一批跨区域物流中心和新型交易市场。支持传统农区市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服务等,建设一批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支持各市结合实际培育发展一批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特色服务业基地和园区,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提升区域生活服务品质。
第三节 发展中小城市专业服务中心
充分发挥中小城市集聚产业、服务周边、带动农村的重要作用,加强服务业资源布局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强化与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协调与对接,建设制造业配套协作服务中心和专业物流中心,主动承接中心城市服务需求溢出,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鼓励省直管县(市)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区域性专业服务中心。
第四节 培育服务业特色小(城)镇
推动服务业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选择具有较好产业基础或资源条件的区域,突出主导产业,强化集聚融合,传承传统文化,打造特色风貌和优美坏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培育一批具有独特魅力的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信息科技、创新创业、商贸物流等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第四章 构建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立足于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推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持续动能。
第一节 壮大主导产业
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供给结构、提升质量效益为方向,着力提升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产业支撑能力,增强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引领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现代物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依托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优势,健全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配送多层次大物流体系,推动重点领域提质增效,提升物流服务能级水平,力争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强化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空、铁、公、海多式联运,加快郑州航空港、国际陆港物流枢纽建设,构建贯通全球的航空物流网络和东联西进的铁路物流网络,扩大国内集疏范围,打造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完善物流节点网络,加强物流节点城市区域分拨和城市配送网络建设,改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快递物流二级节点,推动与国内主要经济区物流通道和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内捷外畅的物流快速集散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物流,重点发展冷链、快递、保税等特色物流,建设一批与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相配套的物流园区,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支持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物流集成服务商转变,鼓励建立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平台和供应链配送中心,开展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推动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解决方案及物流金融等供应链管理服务。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搭建物流资源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发展云仓、智能分拣和智慧物流配送,推动物流园区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强物流标准化和信用体系建设,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现代金融。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构建具有较强融资和国际结算能力的区域金融体系,打造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力争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加快“金融豫军”崛起,壮大中原银行、中原农业保险、中原信托、中原证券、中原资产、中原股权交易中心等金融主体,组建法人寿险公司、财险公司、民营银行、再担保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设立一批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大力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培育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推进郑州商品交易所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转变,健全企业上市融资服务体系,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建设,推进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发展,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工作,逐步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建设基于大数据的金融信用和风险防控体系,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加快建设金融云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加强绿色金融、消费金融、跨境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信息服务。以创新、跨界、融合为引领,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推动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力争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6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过5600亿元。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依托示范城市、基地和企业开展技术、模式和服务创新,建设一批电子商务优秀特色平台和产业园区,推进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扩大跨境电商规模。推进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数据资源统筹,加快大数据产业集聚,开展重点领域大数据示范应用。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国家物联网应用重大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打造重点领域行业云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于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的软件、系统和解决方案,促进工业生产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深入推进“宽带中原”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开展郑州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
文化旅游。推动文化产业传承创新,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点扶持数字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产业,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和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原创能力、开发能力和制作水平,打造从创意设计、制作开发、交易推广的完整产业链条。实施“文化+”行动,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制造、科技、信息、体育、金融、中医药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和培育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虚拟仿真应用、云影音、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延续历史文脉,深挖文化资源,将地域特征、文化特质和时代特色有机融合,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扩大文化消费,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探索文化产品体验式营销,复制推广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城市争创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加快中原文化“走出去”。
围绕大众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力争到2020年,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7.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800亿元。依托“一河两拳三山四都”(黄河,少林拳、太极拳,太行山、嵩山、伏牛山,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等优势资源,强化“老家河南”形象,打造中国功夫、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山地休闲、健康养生等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以全域旅游为方向强化重点区域发展,推动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重点区域资源整合,建设跨区域生态风景道、无障碍旅游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扶持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促进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新型旅游体验产品,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精准营销,加快旅游服务设施智能化改造,打造集服务、营销、管理为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培育旅游休闲消费新业态,推出高铁旅游精品线路,鼓励探索定制导游、自驾拼车等分享经济商业模式。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构建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营地,完善旅游咨询、应急救援等服务体系。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实施入境游市场促进政策,推进“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等区域协作。
健康养老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引进优质资源,丰富服务供给,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保健、健康管理、健康养生、健康保险、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健康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市、县级医院和紧缺型医院建设力度,引进国内外龙头医疗机构,建设一批区域性医疗中心。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康复、老年病、精神、儿童、护理、临终关怀等社会急需的健康医疗服务机构。推动第三方专业体检中心、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建设,打造集医疗康复、保健养生、健康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健康服务园区。加快壮大基因技术应用及健康服务规模,重点发展基因检测、细胞治疗、基因育种等先进生物工程技术,推动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示范中心、干细胞库与干细胞再生医学工程产业化基地、质子医学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发展中医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培育具有河南特色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疾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等网络服务,探索互联网在线医疗新模式。做大做强体育健康产业,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扩大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与教育等体育产业规模,打造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推动医养结合,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推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推进养老服务功能向医护、医疗和养老多功能转变,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方将部分城市二级医院转型为医护型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加快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运营,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探索建设全省养老服务信息云平台,打造智慧养老高效载体。推动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养老健康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养老服务企业入驻,集聚上下游企业,打造养老健康产业链和服务品牌。
第二节 培育新兴产业
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创新突破,加快发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服务外包、居民和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
科技服务。积极发展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等服务业,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创新众包设计、云设计等新型设计模式,提升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设计能力,推动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研发设计基地和中心。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信息咨询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保险和证券化服务水平,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支持科技服务机构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创新服务能力。加快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强化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运营管理,发展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
商务服务。推动人力资源、广告、中介咨询等服务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的商务服务品牌。支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和许可,健全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快推进创业服务发展,搭建创业交流服务平台,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人力资源市场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新媒体广告,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市建设省级广告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工程设计、咨询评估、法律、会计审计、信用中介、检验检测认证、职业中介等商务服务。鼓励发展高端智库。
会展服务。围绕发展会展经济,完善会展配套基础设施,完善会展产业链,推动会展业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加快郑州国际会展名城建设,推进区域中心城市会展业发展,积极承接国际性、全国性展会,做精做强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培育一批综合性龙头展会和专业品牌展会,争取更多品牌展会列入商务部支持展会目录,加快郑州航空港区绿地会展城等一批核心展馆设施建设,完善会展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会展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拉长会展产业链条,培育会展产业集群,构建会展经济圈。
服务外包。推动全省服务外包产业区域多点发展,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联动发展,到2020年,全省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力争年均增长25%以上。积极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设计、研发、互联网、医疗、工业、能源、金融保险等领域服务外包,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教育、交通物流、健康护理、科技服务、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领域服务外包。鼓励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加大服务、知识、业务流程等领域的外包力度,支持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通过制造服务化、专业化,创新外包的交付模式、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加快郑州国家服务外包城市建设,推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快速发展。依托国家863中部软件园、郑州金水科教园、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等平台,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
居民和家庭服务。围绕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需求,发展家庭服务市场,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发展婴幼儿看护、护理、洗染、家用电器及其他日用品修理等服务,推动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搬家保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加快推动家庭服务业在线化,拓展“云社区”“微生活”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推动企业规模化、网络化经营发展,创建全国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模式创新、服务优质的企业和品牌。建设居民和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完善家庭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推进家政服务员工职业化,加强员工职业培训,提升家政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水平。
第三节 提升传统产业
应用先进理念、现代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商贸流通、房地产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培育服务业竞争新优势。
商贸流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互动,拓展新型业态,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商贸流通转型升级。加快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推动传统商业向主题型、体验式、智慧化商业中心转型,培育和发展品牌消费集聚区。鼓励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立体化、智能化展示功能,开展全渠道营销。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加快电子商务进社区,推广“电子商务平台+社区智能便利店+集成网络终端”社区商业模式,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推动住宿餐饮业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保护老字号企业,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酒店、客栈民宿、有机餐饮、快餐团餐、农家乐等新型业态,建设中央厨房、电子商务平台、食品安全体系等配套设施。完善星级酒店监督机制,开展农家宾馆星级评定。
房地产。统筹供给与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常住人口纳入公积金覆盖范围。畅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转换通道,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率。支持房地产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文化旅游地产、健康养老地产等新业态。壮大房地产服务业,扩大规划设计、物业管理、装修装潢等服务规模,规范房地产估价、经纪、咨询、营销策划等中介服务。
第五章 推动服务业创新开放发展
坚持以创新开放为根本动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推动服务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商业模式、产业形态、管理方式创新,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型服务模式,在电子商务、高效物流、交通出行、普惠金融、便民服务、旅游娱乐、批发零售、医疗保健等领域培育一批专业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支持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物流集成服务商转变,扩大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及物流金融等业务规模。培育一批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支持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业务相互延展和深度合作。鼓励发展旅游小镇、房车露营、精品民宿等旅游休闲消费新业态。发展体验消费,支持实体店通过互联网展示、销售商品和服务,提升线下体验、售后等服务,实现与消费者全渠道、全天候互动。积极推动吃住行及旅游、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在线化,大力发展在线预约、上门配送等服务。
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网络,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做大做强一批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鼓励服务业重点领域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开展战略合作,支持依托互联网的技术创新网络建设。壮大创新群体队伍,支持企业建设“大工匠”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首席技术专家和工人创客团队。加强创业孵化和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支持服务业“两区”集聚创新主体,发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推广创业咖啡、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创新基地等新型孵化模式,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形成面向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
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导航、地理位置服务、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广。丰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虚拟/增强现实等的服务产品,在交通物流、商贸流通、网络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医疗、教育、养老、旅游、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智慧型服务,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和项目。加强服务企业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支持服务业企业使用新能源材料和节能产品设备,着力推进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改造,推动服务设施用地集约利用。以交通物流、商贸流通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绿色服务替代传统服务。
第二节 推动产业融合创新
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反向整合,实现生产制造环节效能提升和柔性化改造。支持服务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网络精准营销等智能服务,与制造业企业联合打造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工业电子商务、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服务制造融合平台。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延伸拓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售后服务等服务,向“制造+服务”转型。鼓励制造业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扩大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产业金融、租赁外包、远程咨询、在线商店等服务规模,建立“产品+服务”盈利新模式,在重点行业推广“多品种、小批量、准时化”定制服务生产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裂变”专业优势,由设备制造商向一体化服务集成商转变。支持大型装备企业承接国际重大工程项目,由工程承包向标准技术输出、信息系统集成、系统解决方案等方向发展。
促进“服务业+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培育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农业生态观光园和市民农园。积极发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农业生产专业服务。引导平台型企业与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合作,推广农批、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方式,构建线上线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生鲜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和保险业务,探索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开展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示范,建立农业生产全程监测管理网络体系,建成一批“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
推动服务业内部跨界融合。适应市场需求复合化、定制化、个性化发展趋势,促进服务业细分行业交叉、延伸、合作,推动资源要素重组和服务系统集成,创新服务供给,打造一批跨界融合发展知名品牌。围绕核心服务,横向拓展产业链、价值链,推动“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养老+”跨界融合发展,加快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和价值网络。以智慧服务为导向,建设适应跨界经济发展的载体平台,鼓励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构建“平台+模块”业务模式,引领带动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
第三节 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立足培育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进服务领域双向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物流链和价值链,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
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依托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开放平台,引导国内外资本投向银行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地区总部和区域性研发、物流、销售、结算、后台服务中心及采购培训基地,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加强与行业协会、民间商会等的合作,重点面向境外和沿海先进地区,强化“贸易+投资”“技术+产品”“产品+服务”等招商方式,吸引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企业来豫发展。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简化外资企业准入程序,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完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机制,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
全面拓展合作空间。积极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升郑州航空港对外开放门户功能,统筹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放大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等品牌效应,促进各类开放平台功能集合和联动发展,推动形成服务业开放合作新高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合作,围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领域,建立联系紧密、优势互补的开放合作新模式。加强中原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及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天水等周边城市群的服务业交流合作。
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坚持重点发展和多点发展相结合,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园区和企业发展特色服务贸易。依托郑州航空港等开放平台,拓展离岸结算、离岸金融、金融租赁等业务。加快推进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建立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便利化的体制机制,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物流分拨中心,打造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依托郑州航空港国际物流枢纽和中欧班列(郑州),开展跨国(境)物流组织和配套服务。推动综合保税区开展贸易多元化试点,完善特殊监管区域和口岸功能,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申建综合保税区、指定口岸、铁路口岸,扩大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中转服务等业务规模。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打造接包、发包、分包和转包业务集聚的服务外包中心城市。到2020年,力争我省服务进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大力开拓海外市场。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国门,建立拓展国际营销网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加入海外技术联盟,加强境外直接投资、海外融资上市和跨国收购兼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贸易品牌和出口基地,扩大具有中原特色的功夫演艺、工艺美术、中医药、餐饮等服务出口。鼓励各类机构为本土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战略、管理、金融、法律、风险评估和信息等服务。
第四节 全面深化服务业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服务,破解瓶颈制约,营造良好环境,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促进服务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在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多元化。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在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社会公益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科技研发、行业规划、资产评估、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检疫服务等技术服务领域,经贸活动、会议展览、绩效评估、项目评审、审计服务等行政服务领域,积极推行服务外包和政府采购。
加强政府管理与服务。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推进权责清单制度建设,全面清理各类前置审批和事中事后管理事项,破除各类显性、隐性准入障碍。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模式,在医疗卫生、新闻出版广电等领域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放宽住所(经营场所)和经营范围登记条件,推广“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设河南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深化价格改革,合理区分基本与非基本需求,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服务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管理。
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坚持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竞争、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加快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推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推进承担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职能的国有企业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保持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重要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的国有资本控股地位。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服务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及能够分离的生产性经营部分逐步转为企业。建立公办教育、医疗、养老等机构从业人员与所在单位弹性灵活、权责明确的劳务合约关系,改革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有效落实教务、医务等人员自由执业政策。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等试点工作,加快物流创新、农村金融、旅游综合管理、社会化办医、养老服务等领域体制改革、机制优化和模式创新,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第六章 强化服务业载体支撑
提升服务业“两区”承载能力,推动专业园区发展壮大,统筹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服务业发展支撑体系。
第一节 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立足增强区域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化高端要素集聚、主导产业支撑和特色集群培育,推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提质扩容增效发展,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科技、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养老健康、专业交易市场等服务业专业园区,构建“2+7”服务业集聚发展格局,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体系。
——商务中心区。提升商务中心区生产服务功能,围绕服务区域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商务中介、信息服务、展示交易、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吸引国内外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物流、营销、结算、培训、后台服务等功能中心,加快打造高品质、智能化特色楼宇集群,建设研发创意、企业孵化、投融资、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配套功能,营造宜业生态环境。到2020年,商务中心区税收超千万元楼宇达到100栋,综合服务能力全面增强,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成为中西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
——特色商业区。强化特色商业区生活服务功能,推动特色商业区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推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业态、聚焦特色,深入挖掘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和时尚消费市场潜力,积极发展网上商城、在线定制、个性化推送等新商业模式,加快老街区提升、新街区发展和名街区创建,发展壮大农副产品、电子电器、纺织服装、建材装饰等消费市场。到2020年,培育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显著、特色功能鲜明的文化体验、特色商业、地域风情、休闲旅游等特色街区。
——现代物流园。统筹整合资源,在物流节点城市、交通枢纽(节点)、大宗货物集散地等区域,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集运输仓储、分拣包装、信息和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园区,增强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消费市场能力。到2020年,培育50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电子商务产业园。以产业集聚区、专业市场和电商专业楼宇等为依托,推动现有电子商务产业园功能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特色电子商务园,吸引知名电商、网商、快递服务集成商集聚发展。到2020年,培育40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信息科技产业园。围绕服务“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在科研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信息网络设施较为完备的地方,建设一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软件设计等产业园区,培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信息科技服务集群。到2020年,建成30个信息科技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创意人才集聚、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充分利用城市“退二进三”的保护性开发建筑或存量土地,推动文化旅游、工业设计、广告服务、工艺美术、影视出版等园区发展。到2020年,建成2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服务外包产业园。在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等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软件开发、数据处理、金融后台、呼叫服务等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到2020年,建成10个服务外包产业园区。
——养老健康产业园。以医疗康复、保健养生、休闲养老为重点,在自然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完善养老公寓、医院、护理院、文化娱乐、运动健身等设施,建设一批养老健康服务园区和健康养生基地。到2020年,建成30个养老健康产业园区。
——专业交易市场。依托工业品、农产品生产集散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集商品集散、批发零售、交易展销、物流配送、信息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交易市场。到2020年,培育形成20个年交易额超十亿元的现代专业市场。
第二节 培育壮大领军企业
突出龙头引领,培育中小企业,强化品牌建设,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培育龙头企业。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集中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显著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加快业态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省政府确定的百户服务业领军企业发展,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拓展省内外市场,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超过30家。
扶持中小企业。引导中小服务业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配套服务;引导企业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美誉度、性价比和品质,提高在细分市场中的占有率;引导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引导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竞争新优势。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融资服务网络,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培育形成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
创建服务品牌。大力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鼓励服务业企业品牌创建、开发、运营一体化,放大品牌增值效应,改造提升传统老字号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加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积极申请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施一批与国内外接轨的地方标准和服务规范。到2020年,在冷链物流、金融、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健康养生等领域打造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第三节 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服务业项目谋划和实施,结合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推动建设一批体现转型升级,带动力强、投资效益好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以项目投资建设拉动产业规模扩张。实施项目建设跟踪管理,开展重点项目服务督导,推行领导分包、项目台账、进度季报等制度,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服务,严格落实项目责任,明确责任主体,确保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建设、按期建成投用。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在用地保障、投融资、功能配套、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完善重点项目推进协调联动机制。“十三五”期间,每年滚动实施10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
第七章 保障措施
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形成推动全省服务业发展的合力。
第一节 优化政策环境
推行服务业领域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行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管理,制定实施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已出台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方式,优化资金扶持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构建“专项资金+投资基金+购买服务”的财政综合支持体系,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质押、商标权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商业保理等市场化方式融资,引导投融资机构扩大对中小服务业企业的业务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单设服务业运营团队和信贷规模,推出供应链融资、商圈贷等多样化金融产品,扩大服务业企业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提升信誉度、降低财务成本。对支持涉农服务业和小微服务业企业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在再贷款、再贴现和宏观审慎评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保费补贴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服务业企业利用保险机制分散运营风险。保障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化城镇用地结构,提高服务业建设用地比例。探索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社会服务实行年租制、先租赁后出让等弹性供地制度。支持利用工业、仓储等用房用地发展符合规划的服务业,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改变用途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应。
第二节 完善市场体系
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加大知名服务业企业和品牌保护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打破制约要素流动、服务供给的地域分割、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建立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加强信用信息记录、整合和应用,完善守信联合奖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逐步增强各类社会主体信用意识。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业发展法制环境。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保护创新创业积极性。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制定实施团体标准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服务业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服务、协调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社会组织提高专业化水平,鼓励发展国际性、区域性行业组织和新兴服务业行业组织。
第三节 强化人才保障
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素质。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加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大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健康、养老、家政等专业技能人才规模,大力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完善柔性引才政策,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等,支持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河洛英才计划等,大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资源、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医疗、养老等配套政策,鼓励以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分配方式招揽人才。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制度,畅通职业技能人才成长路径,推动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第四节 加强统计考核
推动建立覆盖全行业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围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优化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建立健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主导产业等统计制度和定期发布制度,改进小微服务企业抽样调查和派生服务数据采集,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态势的监测、预测和分析,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制定实施服务业发展考核办法,提高服务业在省辖市、县(市、区)和省直部门等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节 加强组织实施
完善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充分发挥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统筹规划、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的作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各地、各部门要加强衔接协调,抓好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制定专项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创新发展思路,强化组织保障,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