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河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郑州市气象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9-01-10 15:02:15

       一、郑州气象事业发展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极端气象灾害频发、重发和多发态势,在郑州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气象部门团结一心,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服务为本、趋利避害、实践创新的发展理念,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郑州市情基础

       我市地处河南省中部偏北(东经112°42'至 114°14';北纬34°16' 至34°58'), 位居十省通衢,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心所在。处于西部丘陵山区向东部平原和南北干湿气候的过渡地带,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干旱、暴雨(雪)、大风、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及其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约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0%以上,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据统计,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的3%~5%,而且经济损失的绝对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呈逐步增加趋势。一场气象灾害看似简单,如果监测不到位、预报不准确、防范不及时、应对不科学,往往引发不良后果,造成人民群众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民生事业发展中已经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市市情需要我们把气象事业放在适度提前、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十二五”期间郑州气象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郑州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气象局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以大城市气象服务为中心,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大城市精细化预报、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和“一流台站”建设为重点,项目带动,彰显特色,融入发展,积极服务郑州都市区建设。初步建成了由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在推进郑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成效。一是政府主导,气象现代化工作机制初步形成。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工作,并将其作为推动我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体系建设的重要契机。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郑州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二是项目带动,气象现代化综合水平快速提升。“十二五”期间郑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郑州市累计投资5255万元,组织实施了郑州市气象服务区域中心站建设、郑州气象科普苑建设、郑州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郑州市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郑州市公共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和气象为农服务乡村专项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三是彰显特色,气象服务成效更加显著。在气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围绕郑州“三大一中”战略定位,注重立足郑州实际,突出郑州特色。四是融入发展,气象融入地方工作程度不断加深。先后将气象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将气象工作融入政府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地方气象事业人员编制经费问题,气象防灾减灾“两个体系”建设、三农专项、人影、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各县(市)全部足额到位。

       2.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成立了由34个部门参加的郑州市人民政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郑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加强气象与农业、水利、环保、邮政、国土、安监、电信等部门合作,大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向乡镇和农村延伸。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农村气象信息员建设迅速,全市已发展5千多名农村气象信息员;开展全市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3.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了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区域性强对流诊断分析预报、灾情直报与信息共享等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定期发布汛期、春播、三夏、麦播期短期气候趋势预测,滚动发布月、季短期气候预测。预报准确率逐步提高,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5%以上、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3%,日最高、最低气温平均误差在2℃以内。

气象信息覆盖面明显扩大并积极向基层、乡村延伸,建成了包括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大屏幕、大喇叭等在内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发布渠道,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更加规范、高效。加强对公路、铁路、航空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气象服务的社会公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达到90%以上。

       4.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大型气象探测装备系统化。建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L波段探空雷达1部和各类自动气象站195个,建立基本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较为先进的综合观测体系,显著提升了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能力和装备保障能力。

特种、专业和资源气象观测网进一步完善。新建自动土壤水分站20个、设施农业小气候自动监测站9套,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建雷电监测仪13套、移动自动气象站1个,车载移动雷达1部、便携式卫星通讯平台1套,气象应急处置和机动观测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5.气象服务效益凸显。“十二五”时期,全市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了气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作用。一是建立以大城市精细化预报为核心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重点提升大城市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二是探索了多种服务模式,开展了以社区和都市农业园区为基本模式的直通式气象服务。三是做好了汛期气象服务、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重点项目气象保障服务和应急气象服务,做到了决策服务领导满意,专业服务用户满意,公众服务群众满意。四是人影工作成绩突出,在抗旱的关键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6.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显著“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了在西部山区以49套远程控制碘化银地面催化系统(燃烧炉)为主、全市以32套火箭发射架和6门增雨高炮为主的常态化、立体式、生态改善型人影作业系统。积极推进河南省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郑州市生态改善型示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96批(次),为我市防灾减灾和生态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市委市政多次表彰。

       7.气象依法行政取得重要进展。地方气象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市政府相继出台了3个规范性文件,深入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气象法制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构建了“省局监督、市局为主、县局配合、机构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新型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气象法律知识竞赛 300余人次。建立健全《郑州市气象局气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郑州市气象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等 20余项依法行政工作制度,规范了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行为,健全了责任追究。认真履行行业管理、雷电灾害防御、施放气球活动、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等一系列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及时制止、纠正和查处违反气象法律法规行为。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到位,“五单一网”权责明晰且清单公示,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型行政执法水平显著提高,气象事业步入依法建设和发展的新轨道。

       8.人才和科技支撑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与2010年底相比,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11.7 %提高到16.8%;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55.8%提高到64.1%;大专以上学历由85.5%提高到94.7%;本科以上学历由54.7%提高到78.6%;研究生学历及取得硕士学位的人数由7人增加到10人。有 3人被命名为全省青年气象业务骨干;有5人被聘为全省气象业务特邀检查员。

科研开发经费共投入100余万元,承担省、市科研项目10项,市局自立科研项目32项,科研内容涉及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气候监测诊断、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城市防汛等多个方面,其中有15项(含市局自立)科研成果实现向业务服务的应用,业务应用效果显著。

       9.气象文化建设呈现新局面。深入推进全市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精神文明与气象文化建设,郑州市气象局荣获“国家级文明单位”称号。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气象部门呈现团结和谐、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近两年来,以郑州市气象科普馆为中心,努力打造郑州市气象科普网。针对不同群体安排各类活动已达40余次,接待公众7万多人次。荣获“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在2015年的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上,郑州市局荣获二等奖。

       (三)存在问题

       我市气象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市气象事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是气象综合观测站网尚不完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与需求还存在差距。二是预测预报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灾害天气预警能力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基层气象台站建设还没有全部达到“一流台站”的建设标准。四是人才、科技、创新等软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进入决战阶段。我们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抓好“十三五”谋篇开局,统领科学发展。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

       气象服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需求。“十三五”时期,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实施带动下,在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四个河南”建设的引领下,我市要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商都规划等,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财富日益积累,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气候风险更加突出,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幸福指数,高质量气象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对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适应需求变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气象服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市绿色发展压力更大,大气污染治理、节能降耗面临很大难题,迫切要求我们理清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因势利导、善加利用,创新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加强对需求侧特征和变化的调研了解,更好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气象服务产品有效供给。

       气象现代化要主动跟上科技发展新步伐。“十三五”时期,郑州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转型”和“抢抓机遇、奠定基础、确立地位”的关键期,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变化,这对我们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气象事业结构、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出新要求。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我市正以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为载体,以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推广运用为重点,加快发展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智慧服务,这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和新潜力。我们要主动跟上科技发展新步伐,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充分发扬滚石上山的精神,确保现代化目标如期实现。

       气象改革要主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随着国家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防雷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深入推进,气象改革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全面深化气象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要主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加快建立完善适应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主动破解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新难题。譬如,面对极端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风险更加突出的趋势,我们如何持续提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部门、社会防灾减灾的整体合力;面对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我们如何加快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等。我们要以问题倒逼改革,迎接发展挑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努力推动郑州气象事业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认真贯彻新理念

       突出创新发展。要把创新作为引领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创新驱动,更加依靠科技和人才,努力在关键科学领域及核心业务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连接“必要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信息技术途径,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促进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变革,实现气象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的深度融合。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善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为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创造新的机遇、提升新的动力、提供新的支撑。

       推动协调发展。把推动协调发展作为气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以服务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国际商都规划、“三大一中”战略、“三大主体”工作等为引领,增强服务发展的全局性,拓展服务发展的新领域。紧扣我市气象现代化推进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强化指导督导,重视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统筹协调市、县气象工作,统筹协调各业务系统的发展,统筹协调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不断增加发展的整体性,着力补强制约气象现代化发展的“短板”。

       重视绿色发展。当前雾霾等大气污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及优质服务要求越来越强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致力气象服务产品的精细化、个性化发展。围绕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气象服务,厚植气象业务服务优势,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美丽郑州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开放发展。坚持深化部门合作,努力形成深化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以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突破气象核心业务技术等为重点,统筹用好部门内外资源,为气象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增添取之不竭的新活力、拓展共同发展的新空间。

       强化共享发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牢固树立防灾减灾红线意识,把服务保障郑州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对气象服务精细化需求作为谋划气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加快发展智慧气象,加强防灾减灾,让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
 

       三、“十三五”期间郑州气象事业的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发展定位,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把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作为基本动力,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全面加强部门党的建设作为政治和组织保证,持续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着力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增强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2.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需求牵引。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气象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求牵引公共气象服务,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发展水平。

       坚持集约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深化部门合作、加强资源共享、集约协调发展,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局面。

       坚持重点项目带动。充分把握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坚持重点项目带动,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密切相关的若干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促进其他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坚持人才科技支撑。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内涵和气象队伍素质,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干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以发展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战略、以应用为根本的科技创新定位、以效率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制。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加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关键环节和重点方面的改革,消除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创新发展活力。

       (二)基本目标

       到“十三五“结束,郑州市气象事业要在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气象现代化装备和技术应用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基层气象机构改革稳步发展、探索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发展道路等五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率先建成先进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率先建成大城市精细化气象预报和服务系统,率先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城乡一体化。基本建成统筹硬实力、软实力协调发展,涵盖先进的气象业务服务、新型的气象事业结构、完善的体制机制,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日益增长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建设指标要达到以下水平:气象观测站网密度达5公里,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5%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15~30分钟;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90%以上,气象公共信息社会覆盖面达到100%;气象服务满意度不低于95%;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95%以上;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1.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调整、优化气象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增加站网密度,提高自动化观测水平。加快推进天气雷达、移动雷达、风廓线雷达、雷电探测站、大气电场仪、自动气象站等在重点区域的加密布设,尤其是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和生态环境治理区的加密布设,消除雨量监测盲区,增强获取高时空分辨率降水观测信息能力;在气象灾害关键区域和敏感区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以地面监测系统为主、包含雷达、卫星等多种探测手段的立体观测系统和优势互补、运行稳定、保障有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综合气象观测网,实现对气象状况,尤其是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性连续监测。

       2.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

       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提高灾害性天气快速诊断及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建立预报到乡(镇)的气象预报体系;建立城市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完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业务;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完善暴雨实时监测预警和强对流天气短临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强化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业务;提高降水、灾害性天气和其它极端天气的概率预报水平。

       3.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加强郑州都市区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决策气象服务,将决策服务内容扩大至气象实况监测、分析、预报预测预警预估、极端事件监测、灾情与灾害分析、灾害风险与防御、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加快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信息收集系统和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设,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多样性、精细化和城乡气象服务的均等化。继续加强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完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信资源,逐步建成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覆盖城乡、立体化的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和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提高发布的时效性。建立气象、水利、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

       4.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建立精细化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建立广泛覆盖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体系,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移动观测与应急调查能力,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农业的气象科技支撑能力。

       5. 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细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区划,进一步做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等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加强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工作,提高人工增雨(雪)作业的科技水平、反应能力、整体效益和作业效果评估技术水平。

       6.夯实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立“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大力推进重要防汛区域、旅游、交通、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治等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继续对学校等场所的防雷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改,避免或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

       加大气象科普工作的投入,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四进”活动,全面提升我市气象科学的普及率。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气象台站等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教育场馆。开发气象防灾减灾教育产品,编制系列科普读物、挂图、软件和音像制品。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通过1个基地(郑州市气象科普馆)、8个中心(县、市、局及嵩山站等)、1800个宣传点,努力打造遍布全市的气象科普网。 

       7. 加强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大力推进基层台站业务服务保障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加强对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解决好我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地方投入为主,切实解决基层台站在业务用房、观测场、水电供暖、交通工具、探测环境保护、辅助配套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深入推进基层现代化,为广大职工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大力营造气象文化氛围,积极构建和谐行业。

       8.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加强高素质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和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注重气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软实力”的提升。以科学计划、科研项目为纽带,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管理,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努力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气象预测预报、综合气象观测等气象科学技术上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完成“十三五”的各项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9.坚持统筹兼顾,促进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在气象事业总体发展中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作用,完善双重领导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推进各地气象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以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导向,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十三五”期间气象事业重点建设内容

       “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智慧气象建设工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一流台站”建设工程五项工程,总投资96800万元。

       (一)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

       该项目在上街区建设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主要内容为业务用房、常规气象观测场、机场自动气象观测设施、风廓线雷达、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信息网络系统、院内硬化绿化美化等。总投资69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9000万元,市财政配套30000万元。

       (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

       建设覆盖郑州都市区的立体化、精细化、自动化、全覆盖、全天候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快捷高效、均等共享的装备保障和信息网络数据处理体系;高分辨率、预警时效早的精准化预报预警体系;开放、有序、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及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8600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7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900万元。

       (三)智慧气象建设工程

       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依托于现代气象科学技术,使气象系统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建设成无处不在、充分共享、高度协同、全面融合、更加安全的现代气象业务、气象服务和管理活动等。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00万元,省财政3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900万元。

       (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开展事发点气象条件监测和现场应急处理气象预报服务。大力发展以位置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向信息发布为显著特征的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手段。完成1个市级、5个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部门联合、上下一体、管理规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并发挥作用。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00万元,省财政3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600万元。

       (五)“一流台站”建设工程

       建成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业务现代化水平高、一站多能的基层气象台站,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总投资16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0万元,其余资金地方配套。
 

       五、政策与保障措施

       实现郑州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必须高瞻远瞩,胸怀全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善于从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整体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制定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保障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切实加强对“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的领导和协调,始终把郑州市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置于中心地位,强化与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旅游等部门协作配合, 做好与地方和各专项规划的衔接,明确目标,细化责任, 完善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推动规划落实。

       (二)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渠道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事业经费及其他经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预算及投资计划,并随着财力增长逐步加大投入。强化综合预算管理,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提高建设质量,发挥投资效益。

       (三)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

       “十三五”规划的落实,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四)加强全方位开放合作

       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深化省市、局市、局校合作。

       (五)加强支持政策制度体系建设

       强化政策导向,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气象事业发展政策的环境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政策储备,为各项发展目标实现提供强力支撑。

上一篇:河南省煤炭消费减量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下一篇:郑州市“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和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