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办 〔2017〕11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6日
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打造经济增长新活力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我省正处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加强战略谋划、突出创新驱动、强化载体建设、扩大开放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1.8%。“十二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年均超过18%的增速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实现翻番。
特色领域优势显著。全省智能手机总产量达到2亿部,占全球智能手机产量的七分之一,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小麦、玉米、肉牛等生物育种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高世代显示用ITO(铟锡氧化物)靶材、T700碳纤维、大尺寸硅抛光片等新材料产业化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能源客车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能居全国前列。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突破2400家,比“十一五”末增加1345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80家、47家和14家。突破了硬岩盾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10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迅猛。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700亿元,同比增长36%;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业务超过5000万单,业务规模居全国首位。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工厂网、中华粮网、企汇网、鲜易网等一批特色平台水平国内领先,中原云、河南工业云等公共服务云平台上线运行。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机遇。未来一段时期,全球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度演变,新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新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信息技术全面渗透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细胞治疗等生物新技术加速普及应用,新材料、增材制造、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规模持续扩大,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数字创意产业引领消费新风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新常态需要打造发展新引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提升。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需求不断向多元化、高质量、高层次变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带来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省聚焦实施国家战略,加快推动四个强省建设,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发展载体优势持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开放环境持续优化。
同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明显短板,主要是研发投入不足、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较小,创新机制不活、核心竞争力不强,还不适应新旧动力加快转换、结构加快升级的要求。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创新政策举措,破除瓶颈制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聚集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着力推进开放合作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引领。着眼于补短板、强供给,加大需求侧政策引导,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培育新消费,发展新产业。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和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建立吸纳境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的新渠道、新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团队和重大科技成果,鼓励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更好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实现开放融合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坚持重点突破。瞄准产业有基础、市场前景广、技术最前沿、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聚要素资源,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引进,迅速做大产业规模,抢占市场先机,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提升。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产业迈入中高端。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材料等3个产业规模分别达到4000亿元,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4个产业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00个以上。建成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发明专利质量、数量显著提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达到6件。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
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显著进展。到2020年,培育形成200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20家以上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善、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重点任务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为重点,力争在新型显示、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一)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设施,大力发展高端智能信息产品,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发展战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10000亿元,全力建设网络经济强省。
1.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宽带网络演进升级。深入推进“宽带中原”建设,打造高带宽智能化光纤宽带网络,大幅度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全光网河南”全面升级。持续优化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多制式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全覆盖。鼓励通过多种建设模式推进城镇热点公共区域、高流量业务区WLAN(无线局域网)覆盖。
建设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发挥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综合带动作用,新扩建至全国的国家一级干线光缆和互联网高速直达链路,互联网省际出口方向增至24个,力争与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直联,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通信网络枢纽。积极参与国家信息丝绸之路建设,持续扩容互联网国际和省际出口,建设区域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郑州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打造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
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应用,推动政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网站系统及商用网站系统进行IPv6改造和建设,鼓励基于IPv6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建设,实现互联网信源高速接入、网络流量高效疏通。跟踪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争取开展5G商用试点。积极发展可见光通信、量子通信核心技术和产品,争取试点建设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创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持续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卫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北斗、高分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在政府决策、行业管理中应用卫星。
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统筹省内数据中心布局,积极承接国家互联网区域数据中心,加快推进郑州、洛阳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枢纽建设,优先布局电信、互联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国家和区域后台服务中心,共建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统筹规划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政务数据集约化部署、规模化应用、规范化管理。
2.智能信息产品。做大新一代智能终端生产规模。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集研发设计、整机制造、配件生产、软件开发、手机销售于一体的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手机研发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信阳、南阳等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面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数字影音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智能车载、智能医疗健康、智能仪表等行业应用智能终端,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高端跃升。
做强智能传感器产业。重点发展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积极发展敏感材料、物联网芯片、射频识别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通信传输设备,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加强传感器元器件、感知、组网和协同处理等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打造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和封装产业链,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软件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嵌入式软件、智能设计与仿真软件、工业平台软件等行业应用软件和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等,完善功能配套,加快提升重点软件园区发展水平,集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软件企业群体。提升具有优势的信息安全、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应用软件研发及推广水平,积极发展面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中间件、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软件产品,培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面板以及高端屏组件、摄像模组等深加工产品,建设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巩固提升PLC(平面光路)光分路器芯片国际领先优势,大力引进封装及光通信配套关键组件及器件,积极发展光电探测、光电显示、新光源、光电器件等系列产品,扩大光通信及光电器件产业规模。积极发展高性能安全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工控产品、下一代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成套装备等智能硬件产品,争取在高端核心硬件领域实现突破。
3.“互联网+”行动。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推动建设一批集全球物流、通关服务、保税仓储、综合监管、展示展销为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园区,引进国内外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带动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鼓励传统企业开拓网上市场,培育壮大一批网上商城、网上旗舰店和专卖店。支持专业网络零售服务商面向网商和传统企业,提供网店装修、网络整体营销、店铺托管、商品代运营等外包服务,培育壮大一批网络零售龙头企业。推动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民生模式创新、传统商贸业转型、工业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加快郑州、洛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壮大一批电子商务主体,建设电子商务强省。
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生产制造新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交通、医疗、教育、旅游、健康养老、城市管理等领域智慧化应用。推进“互联网+”业态创新,大力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金融、O2O(线上线下)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显著提升物联网发展水平。推进物联网平台、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网络等集成应用服务,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增值服务。组织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物联网在智能工厂、智能家居、精准医疗、智慧物流、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构建完善的物联网硬件制造、软件集成和运营服务产业体系。
4.大数据。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创新大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交换共享机制,制定政务数据共享清单,完善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建设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开放计划,依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公众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性、公益性、创新性开发。
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重点开展交通物流和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建设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加快推进政务大数据、益民服务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规划建设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区,建立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大数据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大数据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打造全国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中心。
5.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能力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制度,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健全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信用评价服务,强化国产密码保障在重要领域的支撑作用。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水平。
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突破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及组件技术,研发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打造安全芯片研发、安全智能终端生产、移动安全服务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互联网涉密安全终端和应用软件产品,建设郑州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提升网络经济发展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网络安全服务市场化,鼓励政务部门向具有资质的安全服务企业采购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提升网络系统日常安全管理和保障能力,培育壮大网络安全服务产业。
(二)推动生物产业加快发展
重点加快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推进生物农业规模化应用,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力争生物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1.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着力发展化学创新药。以临床用药需求为导向,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性疾病、高发性免疫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领域,鼓励开发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化学创新药,重点推动骨干企业发展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国外专利到期药品仿制,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鼓励新型制剂和新型辅料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化学原料药绿色制备、清洁生产技术。
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扩大焦作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南阳山茱萸、新乡金银花、济源冬凌草、固始猫爪草等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推进中药标准化建设,开展道地中药材认证,推广特色豫药良种选育繁育,推动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中药企业改造升级,推广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和高速离心等新技术、新工艺,推进中药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和现代化,促进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积极发展基于经典名方、院内制剂与成分清楚、疗效确切的中药与天然药物新产品,推进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与临床新用。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研发,发展符合炮制规范、经现代制药工艺技术制成的单味颗粒,做强六味地黄丸、小儿清热宁颗粒、小柴胡口服液、通络祛痛膏等优势中成药,培育豫药品牌。支持骨干企业为龙头,建设集种植、精深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
积极发展生物创新药。针对重大疾病和多发疾病,大力推动基因工程药、新型疫苗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创新前沿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创制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治疗性疫苗、核糖核酸干扰药物、适配子药物、新型细胞制剂、特异性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和制剂,重点支持单克隆抗体等生物类似药以及狂犬疫苗、四价流感疫苗等疫苗产品规模化发展,培育发展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支持重组人白蛋白、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等产品产业化。加快生物制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巩固体外诊断试剂、医用卫材、输注、理疗、康复器材等产品优势地位,做强体外诊断试剂、麻醉用品等品牌。积极研发新型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子诊断分析仪等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可降解快速止血材料、医用粘接剂等生物医学材料,以及智能家庭保健器械、医用机器人、高端影像设备、微生物诊断试剂、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等,扩大心电监护仪、睡眠呼吸监测设备等产品竞争优势,推动便携式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产业集群发展。2.生物农业。大力发展生物育种。围绕优质、高产、安全、绿色农业发展需求,支持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育种技术开展动植物育种、保种,培育、选育和发展动植物优良新品种,加快种质资源创新,重点推进优质强筋小麦、弱筋小麦等专用新品种小麦,优质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专用品种玉米,优质高油酸油用花生、优质牧草、转基因棉花、夏南牛、淮南黑猪(豫南黑猪)、华英鸭、固始鸡等良种产业化,形成良种选育、扩繁、加工、推广一体化的制种产业链,提升具有优势的小麦、玉米、牛、猪、鸡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集团。
积极发展绿色农用产品。积极发展新型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兽用疫苗等绿色农用产品,实现规模生产与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新技术,创制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植物新农药等重大产品,重点提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禽流感三联四联灭活疫苗、绿色农药、植保专用药剂、生物兽药等兽用疫苗、酶制剂、抗菌肽、生物复合肥等优势产品综合竞争力。3.生物服务业。着眼市场需求,积极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推动更多生物技术成果惠及民生。加快基因技术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应用,开展出生缺陷基因筛查、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积极发展细胞治疗技术,建立临床应用级别、种类齐全的干细胞库。开展基于细胞技术的组织工程技术研发和干细胞药物研发,推动干细胞临床移植和治疗应用。发展健康咨询、移动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构建生物大数据、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机制。
(三)促进高端装备产业突破发展
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方向,重点发展先进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和增材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加快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制造瓶颈,推进产业化示范应用,力争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1.先进机器人。坚持以零促整、突出龙头引进,突破核心功能部件瓶颈,提升本体研发制造优势,扩大系统集成应用,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积极发展服务机器人,构建集研发、制造、集成、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先进机器人产业链。突破关键零部件制造瓶颈,强化与行业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轴承等功能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巩固提升基础部件配套优势。积极引进优势机器人本体企业布局建设研发制造基地,推动焊接、喷涂、搬运、码垛、巡检等工业机器人规模化生产,开发具备增强传感器、机敏性与智能的服务机器人。发挥市场潜力优势,引进培育一批系统集成龙头企业,建立以系统集成商为牵引、本体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机器人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工业级无人机,加快形成农林植保、警用安防、监测巡检、国土测绘等专用无人机产业规模。
2.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坚持高端引领、整机带动,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制造和系统解决方案、智能装置耦合、工业大数据应用等集成应用瓶颈,提升智能化集成应用能力,推动智能矿山综采、智能电网等优势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培育一批千亿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产业集群。紧跟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加快发展车身自动化焊装、专用智能化生产线、厂内智能物流等智能成套装备,推动纺织服装、食品、轻工、化工、电子等产业示范应用试点建设,发展具有信息自感知、智慧自决策、精准自控制的智能制造系统,进一步壮大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液压气密元件及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提升“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产业发展水平,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生产提供坚实支撑。
3.高档数控机床。立足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优势,加大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突破高档数控装置、高性能功能部件瓶颈制约,积极发展多轴联动、复合加工、高速精密等高档数控机床。重点突破精密轴承磨床制造装备、高性能数控车铣复合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智能专用装备和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关键功能部件、智能数控系统、在线故障诊断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展高强度高刚度低应力床身、高速大功率高刚度电主轴、多头高速滚动丝杠、高精度滚动直线导轨及齿轮、阀门等关键部件。
4.航空航天装备。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依托在豫军工院所和企业,突破航空航天装备产品关键技术,建设航空航天装备产品制造基地。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发展航空航材制造及维修产业。依托安阳、上街通用航空试验区,加快发展通航飞机制造及维修产业。依托洛阳、信阳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基础,加快推进洛阳航空光电产业基地、信阳航天航空紧固件和特种装备产业基地、河南航天液压气动元件技术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产业,推动北斗导航和高分在重点领域部署,以应用促进北斗导航和高分产业发展,建成研发、生产、应用服务产业链条基本完善的产业集群。
5.增材制造装备。突破激光成型、光固化、无模铸型、喷射成型等增材制造技术,加快发展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以及光固化、熔融沉积、激光选区烧结、无模铸型、喷射成型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支持发展激光器、振镜、阵列式高精度喷嘴/喷头等关键零部件,鼓励研发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积极开发相应的数字模型、专用工艺软件及控制软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6.人工智能。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搭建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平台,推动开展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交互等相关技术研发,支持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关键网络设备等